小欣在家里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爱说爱笑,爱唱爱跳的,喜欢缠着大人陪她玩,没有害羞,更没有回避别人的表现。可是一到陌生的环境小欣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行为拘谨,嘴巴闭的严严的,别人问她什么她都摇摇头。她已经上幼儿园三个月了,却表现得一直很被动,也不愿意和小朋友主动说话。幼儿园的老师注意到小欣对环境的不适应,有时候故意问小欣一些简单的问题,本想锻炼锻炼她,可是小欣每次站起来都是闭口不答。
不仅在幼儿园,在所有新的环境中,如果父母不在身边,她都会很焦虑和敏感,与其他人交流的时候也非常被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说话,像一只受惊的小鹿一样。对于小欣的表现,家人也很着急,带小欣做智力测试,也是完全正常的。后来心理科医生将小欣诊断为选择性缄默症。
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精神障碍。是指已经获得了正常的语言功能儿童,因精神刺激的影响而表现在某些社交场合保持沉默不语的现象。其实质是社交功能障碍而非语言障碍。此症多在3~5岁时起病,女孩多见,缄默时可用手势、点头、摇头来表示自己意见,或仅用“是”、“不 ”、“要”等单词来表达内心的想法,偶尔还会用写字这种沟通方式。拒绝讲话的场合一般是学校或在陌生人面前。少数正好相反,他们在学校说话而在家中不说话。有的孩子拒绝与成人说话,有的只与儿童或熟悉的人讲话。
行为学家认为,儿童选择性缄默症是他们处理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表现,沉默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最有利的自我保护工具,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学会适应环境变化的孩子,当他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会给自己带来紧张感的时候,缄默几乎成为了他们最直接的本能反应。
如果您的孩子有 :
1.在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不能”说话,而在另外一些环境说话正常;
2.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
3.无言语障碍,没有因为说外语(或不同方言)引起的言语问题;
4.是由于入学或改变学校、搬迁或社会交往等影响到孩子的生活。
5.没有患诸如自闭症、精神分裂症、智力发育迟缓或其他发育障碍和心理疾病。孩子是因为什么原因而“缄默”呢?
极其少数的孩子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癔病、情感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也可能出现缄默症状。对于大多数的孩子而言,这与家庭中父母的过分溺爱,过分保护是有很大关系的。
例如小欣从小就在家人的“严密监管”下长大的,由于小欣的妈妈不知道从哪里听说自己所在的小区曾经丢了一个孩子,从此就对小欣高度警惕,从不离开小欣半步,如果有成年人上前逗小欣,家人都会非常警觉,背后会警告小欣不要让陌生人靠近自己,一些坏人会把小孩子骗走,那样就再也看不到自己的爸爸妈妈了。就这样,长久以来,造成了小欣对陌生人、陌生环境的习惯性恐惧,还形成了小欣对家人的习惯性依赖。在这种过度的保护之下,小欣就与外界隔开了距离,也失去了独立锻炼的机会,很少有机会单独去适应一个原本安全的社会环境。在小欣心中,只有家才是最安全的。
每当小欣遇到了麻烦时,都会习惯性地找家长帮忙,家长也都会替小欣铲除一切障碍,因此,小欣只知道躲在家长的后面就可以了,至于如何解决的,自己不用操心,反正有爸妈来帮助自己。但是,当小欣自己不得不置身于陌生的环境时,父母的保护都没有了,自己就会感到很惶恐,再加上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带给自己的恐惧和威胁感,就只能用缄默和退缩将自己包裹起来了。
小欣的案例很带有代表性,值得家长反思:家长爱孩子是天性,但是有些爱能让孩子勇敢地独闯天下,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挑战,但是有些爱却温柔地像个罩子一样将孩子束缚,让他们失去了发展自我的能力。爱,应该是孩子发展的推动力而不应该成为他们发展的绊脚石。
专家妈妈贴心话:面对新环境和人缄默的孩子,妈妈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渐进式发展的阶梯,不要焦急,让孩子慢慢学会适应环境的有效行为方式,鼓励孩子一步步去做,千万不要替代孩子去做那些本应该由孩子自己独立完成的事情。这一过程中,妈妈需要耐心,需要对孩子及时的认可与鼓励,孩子就会渐渐脱离你的怀抱而敢于走向更为宽阔的世界。
来源:婴幼儿教育网
声明:发表此篇《突然变“哑巴” 警惕孩子患选择性缄默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来着网络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