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20年后再看高考,我惊觉了比分数更重要的5条人生铁律

走出考场后,有人对假期翘首以待,有人为分数忧心忡忡。
“曾以为高考结束人就解放了,后来才明白解放的意义在于:别人铺的路走完了,该自己亲手铺路向前了。”
高考结束后,你我还将迈入一场漫长的人生大考,它关乎三观、认知、德行、热爱、意义... ...

文能背得了诗词歌赋,理能解得了立体几何;上知天体运行原理,下懂有机无机反应。
可等考试一结束,就立马走向了知识滑坡,活成了“文化沙漠”。
热播剧《人世间》里,周秉坤原本是酱油厂卖苦力的工人。
他却醉心于读书、写诗、研究曲艺,即使被人视作“异类”,也从没停止学习。
后来爆发下岗潮,曾经混日子的工友们有的失业,有的被迫去做小工。
这世上最可怕的事,就是一个人放弃了学习、停止了生长。
扔掉自己过时的知识、技能、经验、假设和人脉,重新来过。”
知识经济的年代,学历代表着过去,学习力才代表着未来。
我见过有人初中辍学,大龄自学英语,成功从小吃摊主转型为外贸业务员;
见过有人生完二胎后重新拾起书本,36岁考研,37岁一战上岸;
也见过有人耄耋之年,仍旧乐此不疲地学国画、学语言、学PS。
“Never stop learning,because life never stops teaching.”
不断自我投资,才能在风云变幻中为自己筑起一道护城河。
把学习当习惯,持续精进自己的专业、刷新固有的思维、拓展自身的边界。
因为发烧错过一场考试,崩溃不已的他,从窗口纵身一跃。
后来好不容易熬出头工作了,又被同事排挤、受老友唾骂、遭手下人出卖、被领导夺权。
但他愣是一步步捱了过去,还做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
年轻时,人们总习惯以分数、成就这些世俗的标准定义优秀。
但到了一定年纪你就会发现,一个人最大的本事其实是能扛得住事。
成人世界里,多的是比考试失利更挫败的苦、比排名下降更无助的难。
工作、家庭、身体、未来.....有时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有时是这关过了还有下一关。
有的人碰到不如意,就像一击即碎的玻璃球,短暂挣扎后便一蹶不振;
有些人,却能对命运的刁难照盘全收,在磨难中历练出强大的内心。
人体的骨骼如果长期承受外部压力,其密度和硬度就会越来越大。
“能否对得起自己的一辈子,是一个你到底有没有勇气继续走下去的问题:
人世多艰,但你总要昂首走过去,明天才有更好的故事可说。
高考刷屏的这几天,电影《银河补习班》里的一句台词被经常提起:
“真正的人生难题不会像考卷那样,会自动跳出ABCD四个选项,有且只有一种标准答案。
而是会有EFGHIJK的岔路,只有能从A想到XYZ,孩子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人生的前十八载,我们每个人都是按部就班地接收知识、汲取经验。
高考后,就要学会告别教科书式的学习模式,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
当初麦当劳为了提高早餐奶昔销量,请来许多大咖调研。
几乎所有人都把关注点放在奶昔口味上,苦苦钻研改进方法。
原来,大多数顾客为了节省上班时间,都习惯了一边开车一边喝奶昔。
在他的建议下,麦当劳单独开设了一条快速购买通道,还对产品进行了改进。
你看,很多时候认知水平的提升,就是在你看到问题后,能够打破惯性思维,走出固有经验,多思考一会儿:
遇事多问“为什么”,通过不断抽丝剥茧,一步步找到问题的根源;
遇事不说“不可能”,而是想想如何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解决问题。
有句话说的特别好:在大脑中走得越远,在生活中走得就越稳。
你获得了多少成长,并不取决于读了多少书,而取决于思考了多久、多深。
唯有学会深度思考,把简单的知识搬运,变成高级的知识转化,人才会倍速成长,实现认知突围。
“你们到了大学,分了班、住了宿,就会发现圈子对人的影响有多大。
不要局限于自己所在的小集体,要多去结交可以为你赋能的人,至于那些消耗你的酒肉圈子,切记远离。”
“想方设法找到你要奋斗的那个圈子,跟着它不断地往上走。”
他还用经济学知识解释了这个观点:人才的成长都是集团性的。
能干的人、卓越的平台,都会给周边的人带来正向的帮助。
哪怕基础差点,只要进入优质的圈层,你就会被倒逼着快速成长。
一个人只囿于低层次的圈子,能力和视野都会受到局限。
而在高层次的圈子里,那些高密度的信息、高质量的交流,则会潜移默化中拔高你生命的层次,让你看见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
高考考的是你自身的能力,但生活考的则是你跟他人连接、向上求索的本事。
学习、工作,无论走到哪个阶段,都不要忘记自我审视。
木秀于林,可能是林子不够大;行高于人,也许是众人都很平庸。
13年前的夏天,一个19岁的姑娘,在接到落榜通知后,黯然神伤地南下打工。
按照本来的人生轨迹,她会跟大多数厂妹一样,挣钱、回老家、结婚、生子。
为了逃离一眼望得见头的生活,她花光了几乎所有储蓄报了个编程班。
靠省吃俭用、打3份工,15个月后,她终于学完了所有课程,顺利转行成了一名程序员。
转行成功后,她每天利用下班时间拼命充电,自考了专升本,又报班苦练英语,雅思考到了5.5分。
2017年,她成功申请到了美国一所学校的offer,毕业后先后走进了谷歌、百盛等顶级名企的大门。
高考虽然黯然失利,但此后的人生,她却从未有那一瞬停止过奔跑。
命运给孙玲发了一手烂牌,可她硬是凭着胸中的一口气,书写了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
读书时,我们总是习惯性地以为好的分数,就意味着好的工作,好的未来。
但到了一定年纪就会明白,高考是重头戏,却非一考定终身的战役。
而接下来你要去哪,会经历什么,又能走到什么样的位置,这些都是未知数。
有些人在考场中惨然折戟,可却在专业上闪闪发光,在职场上平步青云;
“沿着这条路一直朝前走,在不远处会有一个路口。你可以向左转,也可以朝前走,但你不能停留。”
真实的人生并不存在一条既定跑道,它更像一个小径丛生的森林。
但只要步履不停,无论有多少条分岔路,也会殊途同归。
三愿星光不负赶路人,所有日夜兼程的人,都不会有遗憾。
来源:钱志亮工作室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