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免费注册
大家都在搜:
登录
遇事只会哭和生闷气?这个万能公式,教孩子正确表达需求

先讲个真实的故事:
 
北京某小学曾发生过一起一年级家长打学生的暴力案件。
 
事件起因,被打的男孩一高兴就会搂抱同桌的一个漂亮小女生。
 
小女生的家长多次找男孩家长沟通都没有效果。
 
女孩呢,因此开始害怕上学,她父母一怒之下找到男孩,一顿拳脚相加。
 
女孩家长的愤怒点在于,小男孩对自家女儿“耍流氓”。
 
男孩的家长却觉得非常冤屈,因为他家孩子表达喜欢的方式,就是扑上去紧紧抱着对方,其实没有什么坏心思。
 
《圣经》中,有个关于“通天塔”的故事。
 
人类原本是可以建起通往天堂的高塔的。
 
上帝为了破坏人类的计划,只做了一件事:「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
沟通和表达有着通天的力量。
 
孩子小的时候会通过肢体动作来表达情绪。
 
比如,伤心时就哭哭闹闹,高兴时就搂搂抱抱,做为老妈子咱们不仅可以全盘接受,还总能给予及时的响应。
 
但孩子慢慢长大,他进入学校,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开始独立的面对朋友、同学、老师,他该怎么表达情绪呢?
 
很多家长们会提醒孩子,“不要乱发脾气”,乱发脾气也没人会像家里人一样迁就你,只会让人更加讨厌你。
 
不要发脾气,那高兴时,怎么做?伤心时,又该怎么办呢?
 
很多家长都忽略了没说,这才有上面小男孩被打的极端案例。
 
当然,这样的极端案例毕竟少见。
 
可生活中,很多的孩子还有这样的烦恼:
 
闺蜜最近就有个烦恼事,她7岁的儿子经常一个人躲在角落里,默默地生闷气。
 
一开始,闺蜜还去哄。
 
可看儿子那副非暴力不合作的样子,两句话下去,她就忍不住的骂起来。
 
结果,她越是骂,孩子越是不说话。
 
现在她干脆采取冷处理,生闷气就让他自己待着去。
 
气够了,这事也就揭过去了。
 
不过,闺蜜还是有点担心:“这样处理好不好啊?”
 
不好是必然的!
 
可然后呢?谁也不知道怎样是更好的选择。

 

 

 

01
孩子为什么会生闷气?

 

微博上有个话题投票:“你平时遇到委屈会怎么办?”
有59%的人,选择“自己憋着”。
 
大人况且如此,孩子身上的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
 
第一,孩子不敢表达自己的情绪
这在权威型的家庭比较常见,家长会反复告诉孩子:“小孩子别那么多事!”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自我接纳度低,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和不满,害怕给别人添麻烦。
 
一边渴望,一边自我压抑,内心相互拉扯,表现在外的就是静默难言。
 
第二,孩子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孩子的词汇量有限,在感到憋屈的时候,他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情绪,整个人会陷入无力感和负面情绪中走不出来。
 
第三,家长选择性忽略孩子的情绪
“不要去管他,让他自己冷静冷静”。
 
有些孩子被批评了,或者需求得不到满足了,他会躲到一边生闷气,拒绝沟通,家长们觉得正好趁这个机会让孩子反思一下,让他长长教训。
 
 
02
任由孩子生闷气有什么危害
 
第一,负面情绪会转化成对身体的攻击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躯体化障碍”,这样的案例非常常见:
 
孩子被忙碌的父母忽略了,感觉很委屈,可他不会表达出来。
 
偶然一次,他生病了,父母很紧张、很细心的照顾他,让他找到了被爱的感觉。
 
这个孩子就会出现“躯体化障碍”,这有点类似于我们常说的“装病”。
 
其实,孩子并没有“装病”的意识,这完全是他心理上的表达:我有话无法直接说出来,那干脆就用躯体出问题来表达。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负面情绪无处正确表达出来,它就转化成了对身体的攻击。
 

 

 
第二,没有沟通的亲子关系会歪到变形
很多成年人觉得,让孩子自己冷静冷静,能避免争吵,也是给他机会自我反思一下,可实际上呢?
 
孩子并不会像大人一样冷静的自我反思。
 
孩子小小世界里的大大伤心事,可能会成为他们一辈子的心病。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心情不好的时候看什么都不顺眼,越琢磨越负面。
 
孩子的认知有限,在负面情绪下,他很少会反思自我,只会愈发的放大父母的强势、狭隘、冷漠等缺点,把自己放在不被爱的、弱势的受害者的位置上。
 
如果后续依然缺乏及时沟通,孩子就会越来越偏激。
 
一旦孩子得出负面的结论,亲子关系就会愈发恶劣。
第三,有想法不说会影响孩子的社交水平
之前写过几篇关于校园欺凌的文,什么样的孩子更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其中有一条就是不善表达的、没有朋友的。
 
那种心里有事却说不出来的孩子,很难交到朋友,大家会认为他很难沟通、不好相处、冷漠、脾气大。
 
这种孩子会给人一种感觉,被欺负了,他也不会告状,更加没人帮忙,他会更容易沦为被欺凌的对象。
 
03
 

 

没有天生就会自如表达情绪的孩子,也没有天生不爱表达、自我封闭的孩子,关键还是看家长的引导。
第一,接受孩子的消极情绪
来,大声朗读10遍这4句话,这条就算你通过:
 

我们认为的小事儿,在孩子眼里都不是小事儿。

我们认为的小打骂,在孩子眼里都是大事儿!

他为屁大点事儿大哭,正常!

他为你屁大点批评大哭,正常!

 

第二,帮助孩子辨识情绪
美国心理学家莉莎·费德曼提出过一个“情绪粒度”的概念,即一种构建更细致的情绪体验的能力。
 
情绪粒度高的人,能够用丰富的词汇来描述自己的情绪,或是感知他人的情绪。
 
比如备受鼓舞、欣喜若狂,或者愤怒、惊恐、憎恶、暴躁等等。
 
而情绪粒度低的人,只能用很简单的几个词汇来表达,比如很好、还不错。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去细化情绪体验。之前分享过给情绪命名,其实可以做的更细化一些:
 
亲手养大的小鸭子死了,你很伤心。
邻居家的小鸟飞走了,你很遗憾。
楼下的好朋友搬家了,你很失落。
 
孩子对情绪认识的越细致,他的情绪粒度越高,识别和调节情绪的能力也会越高。
第三,引导孩子表达情绪
前几天刷到一个视频:幼儿园里,一个小女孩突然哭了,老师问她怎么了。
 

 

她清晰而明确的回答:

 
“我也干了活儿,但是你表扬了别人,没有表扬我,我心里很难受!”
 
老师对她进行了表扬,女孩立刻开心了。
 
然后说出了自己的具体需求:
 
“你下次第一个表扬我行吗?以后我会表现更好。”
 
老师满口答应下来。
 
小女孩再次表达了自己的情绪:
 
“我也不想哭,只有逼得没有办法的时候,我才哭。今天就是心里难受……”
 
小女孩这波操作可谓表达情绪的典型示范!
 
那么,家长在家怎么引导呢?
 
我总结了一个“问题+影响+需求”三步走法则,用起来很有效。
 
给大家举个例子。
 
前几天,CC玩乐高,有一块怎么也安不上,气得她边扔边大哭。
 
我走过去问:“你告诉妈妈你遇到了什么问题?”(问题)
 
她说,这块积木太紧了,安不上。
 
我问:“安不上会给你带来什么影响吗?”(影响)
 
她说安不上这一块,剩下的也没办法安了。
 
我接着问:“那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呢?”(引导需求)
 
她正在挑战失败的气头上,赌气说,不知道!
 
我继续引导:“如果有人来帮你可以吗?”
 
她冷静点了,点点头。
 
我继续问:“那你要怎么说?”
 
她深呼吸一口,抬头对我说:“妈妈,你帮我安一下这一块。”
 
我说行,你能不能够把刚刚对我说的话连起来说一遍?我马上给你安。
 
她说:“妈妈,这块积木太紧了,我安不上,这样我就没有办法继续搭了,你能给我安一下吗?”
 
你多带孩子做这样的练习,她就不会一遇到问题就只会哭,或者干脆憋在心里。
 
我们生气的原因,永远都不是我们以为的那一个。
 
我们经常是陷在负面情绪里,却早就忘了情绪背后的真正原因。
 
有事表达出来,情绪也就消失了80%。找到原因,找到解决方案,情绪立刻就会完全消散。
 

 

 

问题+影响+需求,这三步就是帮助孩子从负面情绪中冷静下来,从情绪化表达转化为理智化表达。

来源:钱志亮工作室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

 

评论
(0)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客服热线:
网站备案: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唯一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网站备案:
客服热线: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投票小程序
投票小程序
客服微信号
客服微信号
三优壹品
三优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