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在人心理活动中有着其他心理过程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是人的认识和行为的唤起者和组织者。这种作用在幼儿身上显得尤为突出,幼儿的行为常常充满情绪色彩,愉快的情绪往往使他们愿意学习,不愉快的情绪则导致各种消极行为的产生。故有人称幼儿是“情绪的俘虏”。
情绪是反映心理健康状况的一面镜子,幼儿情绪行为如果能够真实地表现他的情绪状态,幼儿的心理则比较轻松和健康;相反,幼儿的情绪行为反应不能真实地表现他的情绪状态,幼儿的心理则比较沉重甚至可能有某种障碍。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游戏及教学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如教师思想观念和角色定位的问题、保教工作的琐碎繁忙而导致无暇顾及的现状等,都无疑会抑制教师深入地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情绪需求,进而导致某些消极情绪的存在。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奠基时期,如果从小就能注重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会有助于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乃至幼儿将来一生的幸福。为此,我们在保教工作中要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实际情况,采取一些策略对幼儿进行良好情绪的培养。
一、创建平等和谐的心理环境,形成良好的师生情,避免消极情绪的产生。
幼儿情绪常常容易受周围环境气氛的感染,被当时的情景左右,别人的情绪因素也会使他们在无意中受到影响。因此,需要我们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气氛,营造一种有利于幼儿情绪放松的心理环境。在日常教育中,首先比较注重对幼儿态度:温和体贴,经常多关注幼儿心理、情感上有什么特殊的需要,时常和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幼儿在集体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其次,比较注意自身的情绪控制,包括主配班教师之间互敬互爱,遇事友好协商,从不发生争执、冲突。时时以愉快的情绪为幼儿做良好的示范来感染幼儿。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到自由、轻松、愉快,避免了许多不良情绪的产生。
二、及时了解幼儿的情绪,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通过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
消极情绪会降低幼儿的活动效率,导致各种消极行为,并对心理活动起破坏作用。为了避免消极情绪对幼儿心理造成伤害,教师平时要善于观察,一旦发现,就必须及时了解、分析原因,在对每一位幼儿充分尊重信任的基础上寻找解决对策。在实践工作中,要用爱来打动幼儿,关心幼儿,发现其优点,给予耐心的帮助。教师对孩子的爱,是他们情绪发展的必要营养,教师的爱能使孩子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消除他们的不安、恐惧、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
三、家园配合,帮助孩子控制情绪,逐步学会情绪自我调节。
幼儿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冲动,行为稳定性差。年龄越小,幼儿情绪的自控越差,经常在自己要求不能满足时,采用不正确的情绪表现方式,如,大发脾气、跺脚、哭闹,甚至在地上打滚。虽然这些不良情绪行为在幼儿园有所收敛,但经常如此,将不利于幼儿良好情绪的培养。所以,我们作为教师,有必要让家长了解一些教育方法,并建议幼儿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也进行尝试,帮助幼儿控制情绪。方法主要有:转移法、冷却法、消退法等。当幼儿情绪十分激动时,可以采取暂时不予理睬的办法,待幼儿冷静下来后,让他想一想,反思一下:自己刚才的情绪表现是否合适,要求是否合理等等。当幼儿遇到困难伤心哭泣时,可以教他自己说服自己,用“我已经长大了”的思想来约束自己的不良情绪,也可以用“好孩子”“男子汉”或某个榜样人物来鼓励自己。在正确的引导和培养下,幼儿能逐渐学会恰当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及其表现方式。
由于幼儿情绪的发展往往容易受到成人强化的影响,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以肯定为主,多鼓励进步。幼儿经常处于正面影响下,自然就会情绪积极。在教师的情绪关注和培养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情绪会逐渐丰富,自我调节的水平也日益提高,这将更有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