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闹脾气,“哄”不好?试试这六种方法帮他迅速平静!
周末去逛商场,远远看到一个孩子躺在地上,扭动着身体,嘴里哭喊着:“我就要,我就要!”一问才知道,原来他想要一个玩具汽车,家里不给买,就大发脾气,而在去超市之前,他答应过妈妈今天不买玩具的。
“唉!”这位妈吗叹了口气,既尴尬又无奈......
看到了这样的场景,一些人可能会指责妈妈:都是平时惯的吧!其实孩子爱发脾气,原因可不止这么简单,下面为大家分享3-6岁孩子爱发脾气的三大原因。
脑科学研究将人的大脑分为左右脑和上下脑。其中上层大脑负责三思后行,下层大脑代表直觉和本能。
我们希望孩子拥有如下品质:能管理好情绪,有同理心,遇事不冲动等。这些品质都是由孩子的上层大脑控制的。但是在孩子几岁的时候,他的上层大脑还在“施工”,直到十几岁,才算初步“完工”。因此,当孩子遇到不如意之事,没有上层大脑的作用,他很容易被困在下层大脑,凭着本能行事,表现为大发雷霆,而且普遍缺乏共情能力和自控力。
杏仁核是下层大脑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是快速处理和表达情绪,尤其是愤怒和恐惧这两种情绪,它像是大脑的“看门狗”,对我们随时可能受到的威胁保持警惕。
儿童的杏仁核比成年人的更敏感,经常“起火”,只要接收到一点不良信息,它就会立刻接管大脑,让孩子做出冲动反应。
比如5岁的乐乐正在画画,画笔突然断了,这时他的杏仁核马上开始行动,给他传递了愤怒的情绪,他的下层大脑受到了愤怒情绪的冲击,使他无法保持心平气和。这时候你告诉他“不要生气,一会我给你买新笔”,他多半也听不进去,直嚷着说“我不要笔断裂,我现在就要笔变好。”
当孩子发脾气时,家长不当的回应方式可能会让孩子更愤怒。比如孩子要吃冰棒,家长说:“冰棒太凉了,吃了容易拉肚子,不能吃。”这是只顾说教,忽略了孩子的需求。
如果孩子继续不依不饶,家长会用权威打压孩子:“你越闹越不让吃冰棒。”这时孩子委屈到了极点,嚎啕大哭。家长可能会置之不理:“就让他哭,哭一下就好了。”也许孩子哭累了确实会消停一下,但这样的回应方式压抑了孩子的真实情绪,孩子持续得不到满足,只会越来越暴躁。
一位育儿专家曾说过:“对一些孩子来说,咬咬大拇指,抚摸一阵毛毯,或者坐在妈妈的膝上听一个故事就能平静下来,而另一些则可能需要尖叫一阵,如果尖叫能够阻止他们把东西砸坏,尖叫也行,因为最终的目的是教会孩子学会镇静下来的办法。”
今天小编就倾囊相授几种让孩子平静下来的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许多父母知道,婴儿大哭时,可以抱起来哄哄他,其实对大一点孩子也可以这样做,比如当他摔了一跤,擦破了膝盖,害怕得大哭大叫时,你可以把他抱起来,轻轻地摇他直到他的肩膀松驰下来,这样,他的安全感会慢慢回来。
即使是一个小孩也应该有倾诉感情的权利,有时候孩子遇到不开心的事,比如跟朋友闹别扭了,情绪不佳,这个时候,他需要的可能不是 “你应该怎么做”的人生指导,他更希望有人能倾听他的心事,理解他的苦闷,所以如果孩子愿意跟你谈谈,请尽力扮演好如朋友一样“倾听者”的角色。
我们常常教孩子如何“堵住”(克制)坏情绪,但却不会告诉他如何“疏通”(发泄)坏情绪,长此以往,会让孩子感到压抑、痛苦,影响其身心健康。下一次,如果孩子发怒要砸东西,给他一个枕头让他打个够,或者如一位幼儿园老师所说:“给他一个塑料锤子,让他砸到他会用语言表达他的愤怒为止。”
纺织品对有些孩子有特别的宽慰作用,特别是那些平常喜欢抱毯子或抱小猫小狗的孩子,试着对孩子说:“你可以和这头毛茸茸的熊坐在一块,它会使你好受一些。”你可能会发现孩子在抚摸这些柔软的东西时,会渐渐平静下来。
一位妈妈说:“如果孩子着急地在地上跳脚,我们也跳脚。”有时,孩子发怒到了歇斯底里的地步,她会夸张地模仿孩子的样子,孩子往往会被逗得破涕而笑。虽然幽默可以化解一些不愉快,但你还得小心行事,因为有些情况下,孩子可能会感到你在取笑他,不把他当一回事,如果你发现这种迹象,赶紧改变策略,或者抱抱他,或者安静地听他倾诉。
告诉孩子深深吸口气可能使孩子更为愤怒,但是如果你蹲下身,看着他的眼睛,然后自己做几次深呼吸,他很可能会不自觉地模仿你的呼吸方式,不久,他就会冷静下来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而不是哭哭啼啼地闹个不停了。
儿童时期,情绪状态是判断孩子是否正常成长的一个衡量尺度,甚至孩子的身体状态,也可以通过观察情绪的“好坏”来判断,而情绪管理也是情商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家长要积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帮助孩子做好情绪管理,这对他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来源:亿童幼教装备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