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教育"在幼儿园怎样实施(十一)如何培养幼儿"学习力"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儿怎样才能进入学习状态,其"学习力”怎样才能持续?应该如何培养呢?对此,"活教育”提出了两种方法:一是 "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原则八);二是"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原则九)。前者利用幼儿具有"竞争”与"表现"心理特点,使幼儿获得来自于自身的精神力量。后者强调成人(教师、家长)对幼儿动作、行为的方式、态度,在方式上应是"暗示"而非"命令”;在态度上,应尽量"积极"避免"消极"。
在"积极的暗示"中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在幼儿园或家庭中,教师、家长对于幼儿行为应有明确的态度或回应;二是这些态度、回应应尽量避免"生硬"命令或强迫、压抑,而是采取表情、手势等方式使幼儿感受、领会并接受成人的"指引"。三是成人(教师、家长)对于幼儿的活动与表达应予以积极启发、鼓励,而不能消极地否定、中止。原因是幼儿年龄较小、心理、情感脆弱,因此成人在教育时应采用"软性"方式,以达到教育目的。
幼儿的"学习力"(兴趣、意志、经验)是在环境中逐渐生长,仅凭一己之力,并不能持续,需要不断激励,这些激励来自两方面:一是儿童与儿童或成人之间的共同行动所产生的刺激,即"创作欲";二是儿童行为(游戏、工作)与表达、表现获得"成果"并被认可,即"成功感”,此二点对于一些身体、智力发育稍慢的幼儿来说,尤为重要,教师、家长等成人应选择、创设适宜的环境,采用包括降低难度等办法,使这些幼儿可以与其他常态幼儿一样享受到游戏、工作的乐趣与"被认可""被夸赞”的成就感“。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