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幼教质量真正提升的底层逻辑,我们认为只要在四个方面留白,老师和幼儿的幸福感都会提升。
01
幼儿园的课程超载现象
近年来,在走访幼儿园及支持幼儿园进行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一些幼儿园中,“课程超载”的现象非常明显,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就像一辆超载的卡车,行驶得晃晃悠悠、漫无目的,车上的乘客都很不舒服。
幼儿园接受着多方的评估,上级要求“深挖质量”,同行之间要“创新竞赛”,家长需要“多教多会”,为了讨好各方,提高声誉,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好园”,一些幼儿园不断给课程加塞,让一日活动越来越拥挤,老师无法喘息,孩子不能吸收。
一边不能放手传统的集体教育活动,一边又要尝试新的生成活动,两种活动的时间安排和教学逻辑时常打架;
既要大搞幼儿自主游戏,又不能放弃集体锻炼,让孩子在自主和被管束之间无所适从;
绘本特色、科学特色、数学特色……各个领域的系统学习课程也不能丢;
除了游戏和学习,生活环节也要课程化。比如自然平常的吃饭环节变成轰轰烈烈的光盘行动,引入竞争机制,吃得又光又快的小朋友得奖杯,挑食、偏食、吃得慢的小朋友被“教育”……
基本课程之外,还要加开“社团”“兴趣班”“幼小衔接班”,绘画、英语、小主持人、认字……满足家长多样化的育儿需求。
幼儿园既要讨好家长,又要追赶潮流;既要预设教学,又要生成活动;既要“集体化”,又要“自主化”……这种“既要”“又要”即是课程超载的诱因。
浙江师范大学的王春燕教授曾在讲座中分析过幼儿园“课程超载”现象:
“课程的‘超载’是一种比喻,以此说明课程所包含的价值、目标及相应的内容超过了一定的界限。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
一是量上的‘超载’:即课程内容无限叠加,不考虑儿童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课程内容的‘篮子’不断膨胀。在此过程中,教育活动要么赶时间潦草完事,要么就会压缩幼儿自由活动和游戏的时间。
二是质上的‘超载’:一方面:学习内容对儿童而言难度过大,儿童学习困难,挫伤了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学习内容过于简单,对儿童而言缺乏挑战难度,儿童一味地重复原有经验,难以得到提升和发展。
社会上到处充斥着‘从娃娃抓起’的声音,使得一些课程内容不加选择地进入幼儿园,或者单纯地为了迎合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而不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试图将所有内容都纳入幼儿园课程中。”
这样下来,也难怪一些孩子表示不想上幼儿园了,他们可能还过得不如上班族,上班族还可以摸鱼吃零食,而幼儿只能听从指挥、随时待命。
老师也为课程超载忙得焦头烂额,每天带着孩子忙碌于各种课程活动之间,水都来不及喝一口,来不及思考要教什么,更别说有精力去准备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了。
课程超载背后,是教育者没有真正做到以儿童为本,这种“都是为了你好”的行为,忽视了幼儿真实的需求,将幼儿视为课程实践的“容器”,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让学习的内容不断“加码”,而且很多内容是无法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
02
面对课程超载
取舍在前,整合在后
一些幼儿园苦于课程超载现象,户外空间、功能活动室都要缜密排班,一日作息时间表精确到分钟。他们也试图整合课程,可还是哪样都不肯放弃,整合出了“拼盘式课程”,各种活动内容堆砌,依然没有内在的逻辑线索。
幼儿能学会的东西很多,对幼儿发展有意义的东西也很多,但幼儿能学会的、对幼儿发展有意义的东西并不一定都应该成为幼儿园课程的内容。面对课程超载,应是取舍在前,整合在后。
在辅导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日敦社幼师学园文化理念部负责人茂茂曾提出过一个关键的底层问题——你们的课程理念是“强调儿童的自然发展和一般能力获得”还是“强调教师预定的教育任务和儿童对学业知识技能的获得”?
理清这个涉及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的核心问题是解决课程超载的第一步,它会影响课程的开展和评价方式。
“强调儿童的自然发展和一般能力获得”的课程,是保障以儿童为中心的生活经验,课程计划起始于对儿童发展特征的分析,与儿童需要和兴趣相一致,意味着小学课程与幼儿园相适应。
“强调教师预定的教育任务和儿童对学业知识技能的获得”的课程,是学前教育应该为儿童在成人以后的成功打下基础,幼儿园课程应该于现有教育制度保持连续性,为儿童进入小学做准备,意味着课程向小学贯通。
当下,有不少幼儿园的观念和能力与“强调教师预定的教育任务和儿童对学业知识技能的获得”的课程相匹配,习惯于使用教材、预设活动,但在“儿童中心”“生成课程”“自主游戏”潮流的影响下,就要在原有的课程之外塞入新的活动。在两套理念并行的时期,就出现了课程超载。
就像国外和我国香港等地也有paly-based (以玩为主)和academy-based(以学为主)幼儿园之分,也有将两者融合平衡的幼儿园。在强调儿童中心、自主游戏的大环境中,你选择“以学为主”也无需感到惭愧和遮掩,只要你是基于本土环境和科学的理念来编制课程。
最怕的就是幼儿园即想要抓学术,又要掩饰这种目的;既要以玩为主,又无时不在控制主导孩子。这种理念与实践的混乱、拎不清也是导致课程超载、失衡的原因。
03
什么是好的课程?
时至今日,“课程评价”依然是学前教育的前沿研究领域,从儿童发展到师幼互动,从评估指南到测评量表,学术研究者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幼儿园课程评价方案。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应该怎样去评价自己呢?所有的表格、分数都取代不了我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尊重了人的真实感受,尊重了人性,就是好的课程。
实习记者南瓜曾分享过她作为实习生在一家蒙氏教育机构工作的一个场景:
“那是一天将尽的傍晚,教学活动都已结束,只等家长接孩子们回家。没有任何安排,教室中弥漫着一股无所事事的闲适。突然,毫无预兆地,雷声大作,室内的光线变暗变沉,室外狂风四起,树木跳起摇摆舞。一场暴雨即将来临,孩子们趴在窗户前,惊异地看着这短短几分钟内大自然一系列的变化。
‘马上要下雨啦,孩子们。’
‘芹芹,我想去外面看一看。’
‘好啊,那我们顺便把教室里的垃圾倒了吧。谁想一起去?’主班老师想了想,以稀松平常的口吻回应着。
在按耐不住的喜悦和新奇中,老师和五六个孩子走进了暴雨前夕的室外。回来的时候,他们兴致勃勃地谈论路上席卷而来的排浪般的风,滴落在额间、胳膊肘上清凉的雨水,低垂深沉的云层。溢于言表的喜悦感染了我和其他没有进入到那场暴雨的人。
那是幼儿园日常又典型的一个下午。自在、松弛、愉悦,没有被装扮和改变过的生活形态,没有被引诱和引导的体感,在原汁原味的生活中,老师和孩子都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共同度过了一天,一天,又一天。”
也有一线老师分享他们在课程实践中的真实感受:
“好怀念十年前刚入职的时候,虽然那时没多少教育经验和能力,但是每天都有很多时间和孩子一起聊天、一起游戏。现在越来越专业,不停地在观察,在记录,在分析,在评估,在考虑投放材料的适宜性,在考虑环境和儿童的互动,在捕捉儿童兴趣生成课程……但是反而觉得离孩子越来越远。”
“现在做所有事的目标都是‘引导幼儿……培养幼儿……’所有的事都带着刻意为之的目的性,没有一刻是松弛下来的。”
步社民教授曾提出:“教育者的‘用力过猛’,是整个行业都需要思考的一个命题。老师们需要用力,但孩子们依然能按自己的意愿生活,自主自由的自然氛围中透着教育的质感,回溯呈现又处处充满真实的现场细节。”
课程超载,是教育者对自己的苛求,对孩子的折腾,超出的是教育本质之外的纷繁欲望。停止用力过猛,放松下来,好好思考,有一天,课程会呈现出更好的样貌。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