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培养这四个习惯,反复抓
作为教育工作者与家长,我们深知,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之一,莫过于看到孩子们养成好习惯。因为好习惯,就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坚实基石,能够为他们铺就一条通往成功的光明大道。
教育,说白了,就是培养习惯,反复抓,抓反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习惯一旦养成,就如同孩子人生的“定海神针”,能够让他们在面对生活的风浪时,始终稳如泰山。
现在,就让我们从孩子目前亟需养成的四个好习惯来谈一谈。
一、早读习惯:一天之计在于晨
早读,堪称孩子们学习的黄金时段。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清晨的空气清新,孩子们的头脑也最为清醒,此时的记忆效果堪称绝佳。
每天早晨,我都会安排领读者提前站在讲台前,带领大家一起朗读。那琅琅的读书声从教室里传出,仿佛是一首充满活力的乐章,奏响了新一天的序曲。
令人遗憾的是,总有那么几个孩子,前一晚没有整理好书包。当同学们沉浸在早读的氛围中时,他却在手忙脚乱地翻找作业本,这无疑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还有孩子进教室时,大家都已开始早读,他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定下心来。要知道,早读课的时间本就短暂,日积月累,孩子的朗读能力肯定会受到影响,做阅读理解时又怎么会有敏锐的感悟力呢?
培养好的习惯,关键在于家校的齐心协力。如每天晚上,督促孩子整理好书包,且物放有序,把第二天需要的学习用品放在最显眼的位置。第二天孩子来到学校,一拉开书包就能找到所需物品,拿出课本,大声朗读,享受阅读的乐趣。
“及时当勉励,一日难再晨。”早晨的时间一定要好好珍惜,抓住了,就是为孩子的一天乃至一生注入了活力。
二、听课习惯:课堂上的专注力
听课习惯是学习的基石,是知识汲取的关键。我常对孩子们说:“课上掉下一分钟,课后要花十倍的精力也未必能补回。”课堂上的专注,是学习效率的保障,更是知识积累的加速器。
课堂上,大部分孩子都能全神贯注地听讲,积极思考,踊跃表达自己的见解。他们像海绵吸水般汲取知识,听课效率高,知识掌握得也更为牢固。
一个班级大部分孩子都能专心听讲,有时小手如林,争先恐后参与课堂活动,这样的课堂样态真的让人享受。小彤同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她上课时总是坐得笔直,眼睛紧紧盯着黑板,耳朵认真听着老师的讲解,紧跟课堂节奏。她还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多积极思考、大胆表达,在课堂上敢于展现自己。反复抓,抓反复,孩子的听课习惯一定会越来越好。
三、作业习惯:学习的“必修课”
作业,是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巩固知识的关键步骤。
大部分孩子的作业习惯是非常好的。字迹工整,卷面清晰,答题严谨规范,每一条都按要求完成,一项一项的,让人看着非常养眼,批阅他们的作业不失是一种享受。
然而,有些孩子对待作业的态度不端正,敷衍了事,令人惋惜。比如不按作业要求做,偷工减料,明明要求写30个词语,他总要漏掉几个,或少写拼音;明明要求详细写的句子,他总是简单一句话了事,语句还不通顺;明明有三题,他只做两题……
其实,严格来说,笔头作业的情况还算可以,最让人揪心的反而是那些“软作业”,比如预习作业和阅读名著。这些作业虽然不像笔头作业那样有明确的完成标准,但它们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却不容小觑。
少数孩子几乎完全忽视了这些作业,甚至认为它们可有可无。他们没有意识到,正是这些看似“软性”的作业,才真正奠定了他们学习的基础,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业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合理安排时间和培养责任感。孩子作业写得好,要及时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写得不好,耐心指导,帮助他们分析错误原因,鼓励他们下次做得更好。反复抓,抓反复,作业习惯自然就能养成。
四、自主学习习惯:学习的“内驱力”
自主学习习惯,这才是学习的“大招”,是孩子学习的“内驱力”。有了自主学习习惯,孩子学习起来就不用家长和老师操心了。
有一些孩子学习特别自觉。每天在学校总是利用点滴时间奋笔疾书,到放学的时候基本已完成笔头作业。回家后,他们就主动去学习,连家长都不用催。为什么呢?因为孩子有自己的学习计划,知道自己要学什么,该怎么学。他们已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
小林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每天回家,完成好作业后,就按照自己的学习计划复习当天的知识,预习第二天的内容。他的书桌上总是摆放着一本学习计划表,上面详细记录着每天的学习任务。
他的父母很少过问他的学习,因为他已经能够很好地自我管理。正是因为这种自主学习习惯,小同的成绩一直非常优秀,而且学习起来轻松自如。
朋友们,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反复抓,抓反复。早读习惯、听课习惯、作业习惯和自主学习习惯,这四个习惯就像孩子的“学习四宝”,有了它们,孩子学习起来就事半功倍。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只要我们抓住习惯的培养,反复抓,抓反复,孩子的学习之路一定会越走越顺。让我们一起用心、用情、用智慧,帮助孩子养成这些好习惯,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期待这篇文章能给大家一些启发,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孩子的成长加油!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