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察到支持】看见孩子的独特,让每一个孩子都闪闪发光
从观察到支持
在幼儿园的天地,
每个孩子都独特无比。
我们探寻着,
属于他们专属的助力,
让成长的道路铺满欢喜。
幼儿园的每一天,
都是成长的诗篇。
我们看见孩子的独特,
用爱为他们撑起一片天。
让每一个他,都闪闪发光。
上个学期,和老师们在一次座谈中聊起班级里“弱势”孩子的问题。
这场讨论的缘起,是一位老师分享了班级中一个孩子的情况。在日常游戏活动中,这个孩子宛如置身于无声的世界,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当与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她也是习惯性地选择退让,仿佛自身的需求和感受都无足轻重。
在班级一日活动中,我们也会经常发现孩子间存在争抢的现象。在这一过程中,从教师视角来看,部分孩子似乎总是处于弱势地位。这种 “弱势” 表现为争抢时不敢发声、容易退缩,或是在社交互动中常常被忽视。
针对这一现象,在场的老师也提出几种建议:
正面案例分享对孩子的社交发展意义重大。班级可以定期开展 “社交小达人分享会”,邀请在社交方面表现出色的孩子分享自己的经历。像有的孩子原本较为内向,但通过积极参与集体游戏,逐渐变得开朗活泼。
同伴经验交流也是个好办法。一位老师分享到,在家中观察到孩子的姐姐和孩子之间的互动,为幼儿园 “弱势” 孩子的社交引导带来了启发。孩子的姐姐是个性格开朗、社交能力较强的孩子。有一次家庭聚会,来了许多亲戚家的小朋友。一开始,老师观察到自家孩子,那个在幼儿园里属于 “弱势” 的孩子,像往常一样,别人拿了她的玩具她也不敢发生,有些胆怯,然而,姐姐似乎察觉到了妹妹的局促,于是过去和妹妹交谈了半天,妹妹便开始大胆地要回了属于自己的玩具,并和其他小伙伴们互动了起来。
在幼儿园我们也可以邀请社交能力较强的孩子与这部分“弱势”孩子展开交谈,教师可以在游戏中安排他们一起玩耍。这种同伴间平等的交流方式,往往比成人的说教更易被接受。通过这样的互动,“弱势”孩子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到有效的社交技巧,感受到被关注和尊重,从而激发他们主动社交的意愿。
面对这种情况,邀请家长跟岗同样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家长能够在学校环境中直观观察自己孩子的社交表现,了解孩子在集体中的状态,这不仅有助于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孩子,还能让家长与教师共同探讨适合孩子的引导方式,可以一起思考如何鼓励孩子表达自我。
提出以上方法的同时我们也要思考这个所谓的 “弱势群体”究竟是源自老师主观的认定,还是孩子内心真实的自我认知。老师在日常活动中,基于对孩子行为表现的长期观察,往往会形成自己的判断。但孩子对自身是否属于“弱势群体”或许有着独特的认知,有些孩子即便在老师眼中表现出 “弱势”行为,但他们内心可能并不这么认为。
深入了解孩子内心的创伤对引导他们的社交行为极为重要。有些孩子在社交中表现出的退缩、怯懦,可能源于之前一些不愉快的经历,如被其他孩子嘲笑、排挤等。只有了解这些创伤,教师和家长才能给予针对性的支持与引导,帮助孩子修复内心创伤,重新建立积极的社交态度。
孩子的社会交往是一个漫长且持续的过程,也是他们自我成长不可或缺的部分。从最初简单的一起玩耍,到逐渐学会理解他人感受、协调彼此需求,每一步成长都需要时间的积累。自主游戏虽然成效显现较慢,但却十分扎实。在自主游戏中,孩子没有成人过多干预,能够自由探索与同伴的互动方式。例如在搭建积木的游戏中,孩子们需要一起商量搭建内容、分配材料、协作搭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学会倾听他人想法、解决意见分歧,更逐步提升了社会交往能力。
我们要认识到情绪差异也是宝贵的资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角色多种多样,有强者也有弱者,保持着一种生态平衡。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孩子贴上“强者”或“弱者”的标签,而是要思考所谓的“弱势”究竟是教师主观判断,还是孩子内心的自我认知。有些孩子可能在身体力量或表达能力上相对较弱,但在想象力、同理心等方面却有着出色表现。
我们应支持孩子自洽地生活,接纳真实的自己。让孩子明白,此刻的自己就是最好的自己,无论在社交中处于何种位置,都有独特价值。我们作为教师要通过持续的观察、准确的判断、深入的了解,为孩子提供个性化支持。对于在社交中较为被动的孩子,我们可以创造更多鼓励发言的机会,对于过于强势的孩子,要教导他们学会倾听与尊重他人意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健康成长,实现自我价值。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