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免费注册
大家都在搜:
登录
小班幼儿分离情境中不同行为表现与依恋关系的关系研究

小班幼儿分离情境中不同行为表现与依恋关系的关系研究 


摘要:

幼儿在未进入幼儿园前的大多数时间都是与家中熟悉的亲人一起度过的,幼儿对亲人会不自觉地带着依赖和信任,因此当幼儿脱离亲人的庇佑进入一个全新的陌生环境时,面对众多不熟悉的人和事物会自然而然地萌生一些焦虑恐惧的负面情绪。

在与亲人相处的过程中,幼儿在周围人与事物的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性格,这也就导致了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后会出现许多不尽相同的行为。作为班主任,首要任务就是要对幼儿的行为表现有细致全面的观察和认识,并积极带领幼儿融入幼儿园的生活。此文,将简单介绍一下依恋的概念,分析幼儿入园后的行为表现并设想解决办法。

关键词:小班;幼儿;分离情境;依恋关系

引言:

小班的幼儿处于身份转换的起始阶段,幼儿所处的环境发生非常明显的变化,不再有自己信任的家人的时刻陪伴,会导致幼儿不自觉地流露出不适应的情绪。根据幼儿性格特征的各有不同,其表现出来的也就有所不同,一些幼儿会企图通过哭闹来缓解初入幼儿园的不适,一些则选择沉默不语,一些选择随意发泄情绪。

班主任在经过细致观察之后就会了解到幼儿初入幼儿园的不同具体表现,班主任需要针对这类情况进行仔细探究,然后制定一系列措施,促进幼儿在幼儿园的全面发展。

一、依恋的概念

所谓依恋其实就是存在于母婴之间的一种特别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浓烈的情感来维系的,其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是:两者在分离时所表现出的害怕、紧张和下意识的寻找行为;在再次相逢时所展现出来的放松、舒适和愉快;再加上下意识地对陌生人的排斥、抗拒和恐惧。建立依恋关系的初衷是为幼儿营造一个舒适、自在、安全的氛围,引领幼儿完成爱心、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建立,助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大众所认知的依恋的形成是幼儿在分离时的焦虑和由此产生的对陌生环境的胆怯。目前存在的用于鉴定依恋是否建立的有效方法是观察幼儿在与日常经常接触的照顾者分开而改为陌生人照料时的表现。

但是,分离时的焦虑和对环境的胆怯都不是绝对的,早期幼儿在对某个人产生依恋时普遍地就会对陌生人产生排斥感,但也存在着少数不会有这种行为,这就是依恋选择性的呈现。而在本文中主要探讨的是亲子之间的依恋,即幼儿与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照顾者所保持的一种情感上的联结[1]

二、小班幼儿在面临入园分离时的不同表现

影响幼儿行为表现的因素有很多,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比如:家庭氛围、性格特点、父母教育等,这次都会导致幼儿在入园时在对幼儿园这个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的不同,从而幼儿产生很多不同的行为表现。

(一)溺爱导致幼儿对于家长的过分依赖行为

时代越来越进步,社会生活水平在一步步提高,孩子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也愈发强烈,家长对孩子付诸了无限的宠爱,想要为孩子提供充足的保护和照料,这本身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渐渐地这种对孩子的爱护以一种爆发式的速度在加重,爱护变成了溺爱,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幼儿的健康成长,从而引发幼儿依赖行为的萌芽。

例如,我班的一位小男孩,在亲子活动中,其全程表现都非常勇敢、懂事,一直很开心,给幼儿教师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但是当开学必须与家长分开时,小男孩的表现却令人惊讶,其不愿意家长离开,一直哭闹,在与家长分开之后的时间里就算有很多有趣的幼儿园活动也无法让其忘却这种与家长分离的悲伤,不愿意融入幼儿园的环境里,不定时地会向幼儿教师询问“什么时候可以放学?爸爸妈妈是否会来接我?”等一连串问题。

经过细致观察之后发现这一切行为的诱因是父母对小男孩的纵容。大部分幼儿在入园时都会有哭闹行为,但是家长为了幼儿教师工作的顺利开展都会选择尽快离开,来减少幼儿将关注集中在自己的身上,但是小男孩的家长却是一直安慰,陪着其说话,长此以往,小男孩会对父母越来越依赖。

(二)封闭交往环境导致幼儿的抵抗行为

社会生活是大众所必须依附的东西,幼儿也不可能避免,对幼儿来说,幼儿园就像一个小小的交往社会,为了促进幼儿更加顺利地完成自身的成长与提升,舒适、安全、自由的幼儿园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比如,在班级里有着一位很特别的小女孩,其很少加入到其他幼儿的游戏团体中,总是一个人呆在角落里,自己一个人玩耍,沉浸在自己打造的一个单独的世界。经过跟小女孩父母深入的交流沟通之后发现是家庭氛围造成的。小女孩的父母工作十分繁忙,无法分出时间陪伴小女孩,所以将小女孩交给了爷爷奶奶照顾。

在老人看来,孩子的温饱才是最重要的,而没有在孩子的交际方面多加关注,这就造成了小女孩不知道如何与其他幼儿交往,从而只能自己一个人玩耍。当幼儿教师布置课堂或者课下的小任务,比如:上厕所、喝水等非常细小简单的事情时,小女孩不知道如何对其他人的话语做出反应,在交往方面呈现一种落后的状态。

因此,小女孩总是很抗拒幼儿园的一些活动,无法迅速融入到幼儿园的环境,无法迅速与其他幼儿成为好伙伴。追溯这个问题的源头,其实就是日常生活中对小女孩交际能力培养的缺失。

三、针对不同行为表现可取的措施

针对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后的各种不同行为表现,班主任具有重大的责任和义务去深入了解、记录幼儿的行为细节,对幼儿的行为建立客观公正的分析,努力地引导幼儿去突破一些局限,一点点地融入幼儿园,完成自身的进步与提升。

(一)助力幼儿脱离依赖,形成独立自强的品格

幼儿对家长的过度依赖,不仅对幼儿在参与幼儿园游戏活动时的心情有不利影响,还对幼儿能力的成长有着显著阻碍,为了幼儿在幼儿园拥有更加美好的体验,在幼儿园有所成长,班主任有义务进行相关干预[2]

对于像小男孩一般的幼儿,班主任首先需要从家长入手,向家长委婉表示在对小男孩的一些行为处理方式上的不合理,提醒家长要学会适当“放大”,不能对孩子的一些正常的行为加注过多关注,这样会导致孩子越发习惯于通过此类行为来获得家长的安慰,从而加重幼儿对父母的依赖性,幼儿的情绪越发不受控制。

然后让家长适当的强硬一些,让幼儿学会自己解决情绪问题,班主任可以布置一些小任务或者开展一些有趣的小活动来转移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在任务中的责任意识,吸引幼儿对幼儿园活动的兴趣,幼儿逐渐减轻对于家长的依赖,养成独立自强的好品格。

(二)引导抵抗型幼儿“放开”,融入幼儿园

抵抗型幼儿通常在对一些事情的处理上表现的非常固执,班主任如果想要通过话语来开导幼儿敞开心扉,往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需要着重在此类幼儿的性格上,以此为突破点,让幼儿主动融入幼儿园环境。

抵抗型幼儿对如何与人交往十分陌生,十分抗拒与人交往这件事情,班主任可以对这类孩子多加些关注,主动与其交流,引导幼儿回答问题,帮助幼儿适应他人的询问节奏,渐渐减轻对幼儿园环境的抗拒,在幼儿对班主任的信任逐渐加深时,班主任可以尝试鼓励幼儿去主动与班级里其他幼儿说话。在一次次任务训练下,此类幼儿慢慢会掌握与他人相处的技巧,渐渐了解到交朋友的快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班级里幼儿在入园前所处的环境,父母的教育等多个方面都有很多差别,所以幼儿在入园面临分离时的表现也呈现出很多差异,班主任需要对幼儿的每种行为有细致入微的观察,深入分析和了解这种行为的原因,努力解决幼儿在入园分离时的各类问题,带领幼儿度过一段快乐轻松的幼儿园时光,助力幼儿在接下来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贾成龙,吴婷,孙莉,秦金亮.依恋对象回应方式对不同依恋类型幼儿支持提供预期修正的影响[J].心理学报,2023,55(03):455-468.

[2] 动机.易春丽:《依恋三部曲》给我的启示[J].心理与健康,2018(02):74-75.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

 

评论
(0)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客服热线:
网站备案: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唯一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网站备案:
客服热线: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投票小程序
投票小程序
客服微信号
客服微信号
三优壹品
三优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