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不责备,是一个家最好的家风
当一个家里,总是充斥着打击人、训斥人的声音,那么这个家里就会失去温情。遇到一点点事情,就挑剔对方,抱怨生活,让所有的负能量不断堆积,不仅会让家里的人不舒服,还会让彼此的幸福感不断降低。
责备是扎进关系里的刺,不拔就会化脓。
心理学教授约翰·戈特曼曾做过一项婚姻研究:他发现那些最终离婚的夫妻,对话中充斥着“你总是”“你从来”这样的指责性语言;
而幸福的家庭,即便争吵,也会用“我感到”“我希望”来表达需求。
刀子嘴,从来不是豆腐心,而是扎向亲密关系的利刃。
遇事不责备,是一个家最珍贵的修养,也是滋养成员的顶级家风。
01
越责备,越疏离
去年,一则新闻令人唏嘘:
一位14岁男孩因考试失利被父亲当众责骂“废物”,当晚从23楼一跃而下。
评论区有人质问:“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脆弱?”
但脆弱背后,是无数家庭用责备筑起的高墙。
《中毒的父母》一书中写道:
“贬低和羞辱永远不会让孩子变好,只会让伤口在沉默中溃烂。”
心理学上有个“习得性无助”理论:
当一个人反复被否定,他会逐渐认同“我不行”,最终放弃挣扎。
作家三毛在散文《一生的战役》中回忆,父亲极少夸赞她。
一次,她鼓起勇气将作品拿给父亲看,对方却冷冷道:
“写这些有什么用?”
这句话像一盆冰水,浇灭了她对文学的热情,甚至多年后仍耿耿于怀。
反观杨绛与钱钟书的家庭:
女儿钱瑗弄翻墨水染脏桌布,杨绛只说:
“不要紧,我会洗。”
钱瑗打碎台灯,钱锺书笑答:“没事,我能修。”
责备制造恐惧,包容生长底气。
当一个家不再用“错”字审判成员,而是用“试”字鼓励探索,屋檐下的人,才有勇气直面生活的千疮百孔。
02
不责备,才敢承担
导演李安在自传中写过一个细节:他失业在家六年,全靠妻子林惠嘉供养。
亲戚嘲讽他“吃软饭”,邻居议论“这男人没出息”,但妻子从未责备过他一句,只说:“安,你要记得心里的梦想。”
正是这份毫无条件的信任,让李安熬过至暗时刻,最终捧回三座奥斯卡小金人。
《原生家庭》中有句话一针见血:
“责备的本质是推卸责任——用攻击对方来掩盖自己的无力感。”
遇事甩锅的家庭,人人自危;
遇事扛事的家庭,众志成城。
朋友分享过一段经历:
她初中时偷拿家里500元买演唱会门票,母亲发现后没有发火,而是平静地说:
“钱是我没放好,但你需要钱可以直接告诉我。”
这句话让她羞愧难当,从此再未撒谎。
如今她成为企业高管,坦言:“母亲的‘不责备’让我学会了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真正的担当,从来不是靠骂出来的。
当错误不再与人格挂钩,当失败被视作成长的台阶,一个家才能养出敢作敢为、顶天立地的人。
03
不责备的家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教育专家尹建莉曾讲过一个故事:
男孩打翻鱼缸,父亲的第一反应不是骂“你怎么这么笨”,而是递上抹布:
“我们一起想想,怎么让地板变干?”
后来,男孩成了工程师。
他说:“父亲教会我,问题不是用来恐惧的,而是用来解决的。”
脑科学研究证实:
长期处于责备环境中的孩子,大脑杏仁核(恐惧中枢)异常活跃,而前额叶(理性思考区)发育迟缓。
这意味着,他们遇事本能地逃避或对抗,而非冷静应对。
《被讨厌的勇气》中指出:
“人不是被过去束缚,而是被对过去的看法束缚。”
有个论坛的话题“父母皆祸害”中,无数人倾诉因童年责备留下的心理阴影。
有人30岁仍不敢当众发言,有人遇到矛盾只会冷战。
而演员黄磊的家庭却给出另一种答案:
女儿多多染发、打耳洞被全网质疑,黄磊夫妇从不辩解,只淡淡回应:
“这是她的自由,我们尊重。”
如今的多多翻译话剧、导演舞台剧,活得自信从容。
家不是纠错场,而是托底的安全网。
当孩子知道,即便搞砸一切,身后仍有不带评判的拥抱,他们才能生出闯荡世界的翅膀。
最后划重点
《圣经》有言:“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遇事不责备,不是纵容错误,而是用智慧将危机化为教育的契机;不是压抑情绪,而是用格局让琐碎纷争消弭于无形。
一个家最好的家风,莫过于:
我允许你脆弱,而不是逼你完美;
我接纳你试错,而不是骂你愚蠢;
我陪你解决问题,而不是站在问题对面解决你。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