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一个满面笑容的教师,大家都会喜欢
陈鹤琴先生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曾看过一张照片:两个幼儿衣衫艳丽,分别倚靠在先生宽厚的肩上,目光清澈,稚气可人;先生左右抱抚,眉弯眼笑嘴上翘,春风缕缕拂面来。
陈鹤琴先生之子陈一心说:“我的父亲是一位好脾气的老师。”
“他不仅对自己的孩子脾气好,对每个孩子都是如此。因此,在南京开办鼓楼幼稚园期间,孩子们都管他叫‘校长妈妈’。”
情动于衷,见之于外。先生的笑的确发自肺腑,因为——
他是真正喜欢孩子。
1951年8月,在全国第一次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的闭幕宴会上,陈鹤琴先生被大家推举出来讲话,他说:“我今年60岁。
假如有人问我:‘你来生愿意干什么?’我说:‘我还愿意做教师’。要问:‘为什么?’我说:‘因为我太喜欢孩子’。”
从医学到教育,从大学教育到幼儿教育,先生放弃许多人眼里的体面或尊贵,心甘情愿地投身于幼教事业。他创办北京城府村义务小学,开办南京鼓楼幼稚园,出任晓庄师范幼稚师范院院长……
直至1979年11月在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任职名誉理事长,陈鹤琴先生为幼儿教育中国化奋斗近七十年,毕生践行“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的教育理念。
他对孩子有深刻的理解。
人的思想意识常常不经意地表现出来,陈鹤琴先生却在大家习以为常中发现问题:“我们为什么称儿童叫‘小人’?
为什么不准他游戏?为什么迫他一举一动要像我们成人一样?”他有着教育家的深刻﹑敏感与宗教家的慈悲﹑执著:欣喜﹑平等地看待儿童,全面﹑正确地认识儿童,进而努力为他们创造好的教育。
为此,他观察入微,为儿子陈一鸣记下808天成长日记;他用“科学的头脑﹑母亲的心肠”研究儿童,分析并阐明他们的“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游戏心”等特点;
他身体力行,开办乡村幼稚园,实施“来者不拒,不来者送上门去”的免费幼儿教育;
他主张教师应当成为儿童的朋友,倡导弯下腰和孩子说话。直到今天,先生创建的“活教育”理论体系,对幼儿教育改革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价值。
他深切地寄望于孩子。
1932年,陈鹤琴先生发表《在儿童节告全国成人们》。他在文章中说:“‘现在的儿童,就是将来的国民。’……
儿童既然是将来的国民,那么将来我们国家社会能否繁荣,全看这些儿童现在有无良好的教育和将来能否成为良好的国民。
至于如何教育儿童,使他们成为良好的国民,这就是我们成人的唯一重任了。”基于这份使命与责任,陈鹤琴先生尝试一条“没有人走过的新路”:在南京鼓楼幼稚园,教材不再一味地模仿西方,采用最适合当时国情的教学方法,把自然万物当成儿童最好的课堂,每周组织三次野外活动,在户外给儿童上课,包括采集标本﹑野外写生等。
以中国化的幼儿教育培养中国儿童,陈鹤琴先生树立了榜样。惟有热爱,方能持久。先生的笑,是深入骨髓的对孩子的期望﹑尊重﹑理解与怜爱﹑友善﹑宽容。记住先生的话吧!
“对于一个满面笑容的教师,大家都会喜欢。”“热爱儿童,是做一个优秀教师的起码条件。” 我愿意相信,在你的笑容的灿烂里,更多的孩子会更像孩子地成长起来!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