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免费注册
大家都在搜:
登录
千万别打2岁前和6岁后的孩子,再生气也不要打,告诉你为什么!

一位妈妈跟我说:“孩子经常无理取闹,到超市就要买这买那,不给买就坐在地上哭闹。

 

到别人家去就乱翻乱动,还会到人家沙发上乱蹦,无论你怎么说,孩子都不听话。

 

每次我都会气不打一处来,回到家就痛打一顿,但是,打完以后又心疼,想想孩子也就4岁,虽说不听话,但总归是心疼的。”

 

还说:“打了孩子,一是心疼孩子,二是后悔,生怕打孩子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不良的阴影,到底该不该打孩子?打了孩子后应该怎么办呢?”

1

分析

 

美国儿童教育家海姆·吉诺特曾说过:

 

“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

 

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打骂孩子时,虽然孩子表面上诚惶诚恐,内心深处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根本没有反省,更不会去思考该如何修正自己的错误行为,甚至有些极端的孩子会想办法赶快逃离家庭,逃离父母的管束。

 

新时代的父母,已经没有了“不打不成器”的观念,大部分父母都努力让自己不打孩子。

 

这应该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各样的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反复操作某一动作或反复学习某一项能力,并且学习能力特别强的时期。有依恋形成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腿脚等动作的敏感期、语言的敏感期、细微事物的敏感期、肌肤触摸的敏感期、执拗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数学敏感期、绘画敏感期等等。

 

出生不久持续到一岁多一点,是口腔敏感期。无论成人怎么阻止,孩子总把手放进嘴巴,而且吃得津津有味。成人千万不要认为不干净而去阻止孩子,否则会留下心理隐患。成人要做的就是保证入口的东西相对干净就行,而且最好能提供不同的东西让孩子用口腔去探索!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依靠口腔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如果顺利渡过,以后再也不会用嘴啃食物之外的东西。有些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仍改不掉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的习惯,甚至延伸成别的不良行为,例如:爱吃零食、吐口水、骂脏话!都在一定程度与口腔敏感期没过好有关。

 

和口腔敏感期后期重叠的是手的敏感期,在手的敏感期时爱用手扔东西、用手指抠小窟窿,甚至打人(其实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只是在进行手臂肌肉运动的练习)。与手的敏感期后期重叠的是腿的敏感期,有时候常常两三个敏感期同时交叉出现。

 

两岁多的孩子进入物权意识的敏感期,常常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么东西都不肯和别人分享,甚至妈妈也要不到他手里的东西。亲爱的爸爸妈妈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非要想办法把他这毛病改掉不可。其实这是在进行物权归属的练习,通过对物品归属权的确认,来认知他与物品的关系。国外的教育专家常说两岁孩子的哲学是“我的我的,什么都是我的”。我们也应该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乱贴标签。

 

顺利渡过物权意识敏感期的做法是,在孩子表现特别明显时不要和他较真顺着他即可。这个时间差不多要三四个月(视孩子情况不同而定)。之后寻找到适当的机会,即别的孩子与自家孩子分享玩具的时候,提醒他:“小朋友把玩具分给你玩,你高兴吗?”当他点头时再告诉他“你把玩具分给别人玩,他们也很高兴”。就此可以打住,别马上强迫孩子。如此反复几次之后,让他尝试把玩具分给别的孩子,通过练习他知道玩具是属于他的,分给别人玩之后还是会要得回来,和别人分享大家都快乐,这样他就慢慢愿意分享了。大部分孩子在三周岁前后进入分享阶段。

 

注意1:处在强烈的物权意识确认期的孩子,大人千万不要去逗引孩子,强抢孩子手中的东西,让他哇哇大哭,然后羞他“你真小气!”这是绝对不可以的行为!

 

注意2:当孩子能分享的时候,把东西分给我们吃,我们一定要接受,不要说“我是逗你的,我不吃,你吃吧”,这样就是拒绝孩子的分享,将给孩子带来的感觉是失望,孩子就会把分享和失望联系在一起而享受不到分享的快乐,慢慢就不愿意分享了。

 

三四岁的孩子进入秩序、完美、执拗的敏感期,成人把一块饼掰掉一点给孩子,孩子会哭闹不止拒绝接受,成人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那是完美的敏感期,我们破坏了孩子对圆的感觉。

 

其他各个敏感期各有各的表现,比如五六岁时有一个崇拜和被崇拜敏感期、婚姻敏感期等等,只有让孩子顺利自然地渡过,才会保持健康的心态。

 

 

2

支招

 

虽然体罚孩子有许多负面的影响,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也有不得不打的时候。

 

有时候,一时气不过打了不听话的孩子,也是许多父母经常会出现的情形。

 

那么,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让“打”孩子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呢?

 

  • 尽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不打孩子应该是一个理想的状态。

 

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不要急于打孩子,因为冲动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这时候,你可以向孩子说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对他刚才行为的不满。

 

 

比如,告诉孩子:

 

“我现在心情不好!”

 

“你这样做我很不满意!”

 

“我不喜欢你这样没礼貌!”

 

“你的表现很让我伤心!”

 

……

 

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于平静自己的情绪,也有助于让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想问题,从而促进孩子的反思。

 

  • 用自然后果惩罚孩子

 

孩子犯了错,无须过多批评,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的过失或者错误造成的后果。

 

对于年幼的孩子,家长还可以告诉孩子修正错误的具体方法,指导孩子自己去弥补错误。

 

比如,牛奶打翻了,就不能喝牛奶了。

 

同时,孩子还需要自己来清理桌子上的牛奶。

 

这样不但让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可能导致什么结果,也能够让孩子在承担后果的过程当中产生悔改的想法,有利于避免孩子再犯同类错误。

 

 

  • 用间接的方式惩罚孩子

 

如果孩子的过错不大,家长可以对孩子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而是通过给孩子使个眼色、对他的行动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欢的东西、限制他娱乐的时间等间接惩罚的手段与方式,让孩子记住这次教训。

 

比如,玩具不收拾好,就取消看动画片的时间。

 

当然,父母最好还要对孩子以后的行为提出明确的要求,孩子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

 

比如,如果每次主动把玩具收拾好,可以增加看动画片的时间。

 

  • 打孩子时不要情绪化

 

如果出现了不得不打孩子的情况,比如:

 

在多次劝告无效的情况下,孩子依然不停闹腾而影响到了自身的安全、周围人和周围的环境时,父母首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冷静面对孩子的问题。

 

因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打孩子,不仅不能指出孩子的错误,还会让孩子感到难堪,从而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

 

这时候的孩子,因为着眼点在父母激烈的情绪上,往往不会认为自己有错了,只会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

 

 

  • 让孩子明白自己被打的原因

 

在迫不得已要打孩子的时候,父母要把打孩子当成一种教育的仪式,一定要明确告诉孩子,他为什么会挨打,这次要打几下,下次再犯错误要如何处理等。

 

打的时候不要太重,也不要以打孩子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抬手就打孩子。

 

打完孩子后,一定要哄哄孩子,让孩子明白,打了他,爸爸妈妈也很伤心。

 

最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即使他错了,爸爸妈妈还是爱他的。

 

打他只是为了让他记住,下次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 不要打2岁内和6岁后的孩子

 

2岁前的孩子由于心智发展不成熟,缺乏规则意识是正常的。

 

打孩子对于孩子来说,没有警示作用,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完善,自尊感也越来越强。

 

6岁后的孩子就已经是懂道理的年龄了。

 

这时,父母更需要用讲道理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避免打骂在孩子心里产生负面影响。

来源:幼儿教师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

评论
(0)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客服热线:
网站备案: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唯一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网站备案:
客服热线: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客服微信号
客服微信号
三优壹品
三优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