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住不哭”与“动不动就哭”的孩子,长大后会有3个明显差距
比如,有些人遇上一点点小事,就爱掉眼泪,哭个不停。
孩子也是性格各异,有爱哭的,也有常忍着不掉眼泪的。
那他们哭和不哭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又有着怎样的性格差异呢?
所以说,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地哭,他哭的背后,一定有行为的原因,才会产生哭的结果。
比如孩子挨骂了、受委屈了、伤心了,他在感情上受到挫折,觉得难受,才会哭。
有些孩子,如果你不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哭,哭到你答应为止。
或者,家有二胎的,你会发现,其中一个孩子,他似乎总能被另一个孩子“惹哭”。
比如他用哭“要挟”父母,或者故意被弄哭引起父母的关注。
对于这类情况,我们无需太理会,否则,只会让孩子养成爱哭的毛病。
对于第一种情况,父母一般都会很重视,尽量让孩子身体感觉舒服。
而比较难处理的,是第二种,孩子遇到悲伤情绪时,我们该不该让他放声大哭?
因为女孩本身就偏感性,当女孩想哭的时候,我们一般不会阻止。
因为在我们的意识里,男孩就得坚强,如果遇到一点事就哭,他怎么能成为勇敢的男子汉?
如果是因为情绪原因,我们不允许男孩哭反而对他伤害更大。
因为哭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口,而情绪就像是大坝里的水。
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我们一次次把闸门关上,不允许孩子发泄。
那这些情绪之水,就会越积越多,等到某一天爆发,就会像洪水一样决堤而不可收拾。
不仅如此,孩子一次次忍着不哭,他其实是把悲伤一次次压抑到内心深处。
时间久了,这些伤口就会变成伤疤,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性格。
所以说,那些想哭就哭的孩子,和遇事强忍着不掉泪的孩子,他们会在很多方面产生差异。
当孩子遇到特别悲伤的事情,却表现得异常冷静时,我们不要以为他是天生“坚强”。
他只是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内心的悲伤,看上去“很坚强”而已。
这样的孩子,与那些爱笑爱哭的孩子相比,长大后会有以下这些差异。
你会发现,跟身边的人交往时,有些人开朗大方,遇到事很容易就跟你交心。
但有些人,似乎把自己裹得很严实,你跟你交往时,看不到他的内心。
即便认识很久,你也捉摸不透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不曾了解过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从小被允许发泄自己情感的人,一般愿意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展示于人。
而从小被要求把眼泪憋回去、收起自己悲伤的孩子,一般会习惯性地用冷漠和麻木掩饰自己的情绪。
因为他觉得,把自己的情绪展现出来,是不被允许的、是危险的、是会受到批评指责的。
久而久之,这一类孩子,心里防御机制就比较强,会习惯性地掩饰自己的情绪,不被外人看到。
父母若太强势,看见孩子哭就呵斥或者指责,这会让孩子内心变得胆小脆弱。
他们遇到事情时,会有正常的反应,该哭时哭,该笑时笑。
它指的是,人的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会像钟摆一样呈对称状态。
如果一个人,对负面情绪感受强烈,那他对正向积极的情绪也会感受强烈。
反之,如果一个人感受不到悲伤,或者不知道怎么表达悲伤,那么他也很难感受到快乐,以及不知道怎么表达快乐。
这就像钟摆,如果它往左边摆得高,那往右边也会摆出相似的弧度。
如果钟摆不怎么摇摆,那它就会停在正中间,使人感受不到情绪。
所以,当一个孩子,能随心表达感受时,他的情绪感知能力往往很强。
而一个习惯性压抑自己情绪的孩子,他对情绪的感知能力会越来越弱。
他不知道面对不同场景时,是该哭还是该笑,是该愤怒还是该悲伤。
这两种孩子,在长大后,在感受他人情绪方面也会产生巨大差异。
所以,我们在面对孩子的情绪时,不要为了培养孩子坚强的内心,而刻意不允许他们哭。
那些能强烈感知到情绪的人,他们更能体验到生命的爱和美好。
他们懂得为自己自豪和欢喜,也懂得在悲伤的时候如何发泄情绪。
然后在正向情绪里,提高对抗负面情绪的能力,从而真正变得坚强勇敢。
心理学家Freud说:
“对于擅长释放、调节自己负面情绪的人,他的精神世界是非常健康、强大的。”
哭泣和微笑一样,都是情绪表达的一种方式。
适当的哭泣,能够释放人内心的负能量与负面情绪。
因此,孩子爱哭,并不是件坏事,相对于“忍着不哭”的孩子来说,反而是更利于心理健康的。
允许孩子释放自己的情绪,引导他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如此,孩子方能获得更好的成长。
来源:每日蒙台梭利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