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免费注册
大家都在搜:
登录
如何养出有安全感的孩子?做好这3件事就够了!

这段时间以来,有很多家长在后台留言:

 

“我的孩子感觉很没有安全感,我该怎么去引导他,才能让他更加有安全感?”

 

安全感关系着孩子一生的幸福,一个有安全感的人,会发出温煦的光芒,既温暖自己,又照亮他人。

 

一个安全感被破坏的孩子,在成年时期会深受其影响。

 

社交恐惧、缺乏自信心、敏感而多疑等等,这些行为都与童年时期安全感缺乏息息相关。

 

可以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深受安全感的影响,安全感是生命的底色。

 

 一个孩子只有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才能够开心、自由的健康成长。

 

父母如果想要养出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就要注重这3个育儿细节。

 

安全感的形成有三个要素,

你知道吗?

 

每个人都有安全感的需求,而这种安全感,最早来源于婴儿时期的依恋关系。

 

这种依恋关系是否正常与满足,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情感、社会行为、人格的形成。

 

孩子的安全感形成有三个要素:时间、人物、关系

 

安全感形成的第一要素是时间。

 

我们讲生命重要的前三年,0-3岁是一个孩子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曾提出,0-3岁这个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必须要达到和谐的第一个时期;

 

因为往后整个生命的发展,都是由第一个发展阶段的质量而定。

 

这个阶段,也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

 

安全感形成的第二要素是人物。

 

孩子出生后,第一照料人是妈妈,母亲自然也就成为了孩子最重要的依恋对象。

 

现在有的家庭,妈妈们因为工作因素,或者为了保持身材,不愿意带孩子,就将孩子交给老人或保姆照看。

 

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好,甚至能破坏孩子最初的安全感。

 

抚养刚出生的孩子本身就是妈妈的神圣职责,谁都替代不了。婴幼儿时期母亲被替代了,孩子长大以后就容易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的第三要素是关系。

 

这个关系,就是孩子出生后头三年,与依恋对象之间的关系。

 

孩子在0-3岁这个阶段,主要照看者是固定的,并且互动关系一直是和谐良好的,将直接决定孩子安全感建立的质量。

 

可能有的人会说,“有奶便是娘”,孩子出生后谁看着都一样,果真如此吗?

 

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哈洛恒河猴”实验:

 

研究人员,将刚出生的小猴子与母亲分离,然后同两个人造“母亲”关在一起。

 

一个是铁丝妈妈,胸前挂着奶瓶;另一个是布料妈妈,没有奶,但却有柔软的绒布。

 

实验结果发现,只有当小猴子饿的受不了的时候,才会去铁丝妈妈那里吸吮乳汁,其他时候都会跑去和绒布妈妈待在一起。

 

在随后多年的科学研究证实,母亲与婴幼儿的依恋关系,不仅仅是哺乳这么简单;

 

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环节,比如身体接触、抚摸、及时回应孩子的互动等等。

 

不论因为什么因素,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里,第一照料人最好是妈妈。

 

因为这段时间,孩子和母亲彼此需要、相互依赖地一起生活;

 

让双方都顺利渡过这个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经历着巨大转变的时期,这个时期也被称为“共生期”。

 

0-3岁,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期

 

0-3岁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这段时期父母能否给予孩子建立安全感,决定了他一生与外界的情感链接模式。

 

蒙台梭利博士在其原著《有吸收性的心灵》书中提到,人类个体从产生、形成到发育成熟要经历两个胚胎期。

 

一个是从受孕到离开母体成为独立的个体,这是胎儿期,也称为生理胚胎期;

 

另一个则是从出生到三岁(0-3岁)的心理胚胎期。

 

就像生理胚胎一样,婴幼儿的心理胚胎(精神胚胎)也需要适宜的环境。

 

因为,精神胚胎期是婴幼儿逐渐从无意识转化成有意识,形成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能力的发展重要阶段。

 

同时也是婴幼儿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发展关键时期。

 

教育专家孙瑞雪说:

 

一个精神胚胎得到良好发育的孩子,会有极好的感受能力;

 

他充分信任自己的感觉,对任何事情都要寻求自己的判断和理解。

 

最终,他将成为一个极具独立判断能力和丰富的创造力,安全感十足的人。

 

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说,儿童出生后三年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一生的任何阶段。

 

在这段时间,如果孩子能够受到父母或其他看护人的良好照顾。

 

尤其是妈妈,如能对婴儿采取慈爱的态度,并且这种慈爱是经常的、一贯的和可靠的,孩子就会感到舒适与满足,建立起最初的安全感。

 

破坏安全感的事,不要再做了

 

安全感这东西,抽象又模糊,怎么保护孩子的安全感?

 

下面这4件事,最容易破坏孩子安全感,父母千万别再做了。

 

1、恐吓、吓唬孩子

 

面对孩子的任性、不听话,很多家长都在情绪崩溃的边缘徘徊,稍有不慎,就会脱口而出“你再哭,我就把你扔了,不要你了!”

 

这些带有恐吓性的语言,会让孩子担心自己会被抛弃而停止哭泣,表面上看起到了预期的效果。

 

然而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对孩子来说简直就是精神的虐待。

 

尤其是对于3岁之前的孩子,所带来的影响也是毁灭性的。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孩子出生后的2-3年,如果他受到伤害、暴力或其他障碍的影响,其个性就会发生偏离。

2、趁孩子不注意,偷偷溜走

 

孩子小的时候,每天早上去上班都要上演一场“生死分离”。

 

趁孩子不注意偷偷溜走,这件事80%的父母都曾经做过。

 

事实上,偷偷溜走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方法。

 

这样很容易让孩子以为是你抛弃了他,有的孩子更会因此而整日惶惶不安,更加没有安全感。

 

面对和孩子分离,最好的方法,就是告诉孩子实际情况,比如:

 

“妈妈要去上班了,等到天黑的时候,妈妈就回家陪你。”

 

“妈妈有事情要出去一下,先让奶奶陪你一会,妈妈待会就回来。”

 

虽然你说了这些话后,孩子依旧还会哭,但至少让孩子心里有了一个预期,妈妈的离开是暂时的,待会就回来了。

3、对孩子大吼大叫

 

当你在吼叫孩子的时候,你会发现,他总是怔怔的、可怜的低着头,不哭也不说话。

 

那么,孩子在被恐吓的当下,他在想什么呢?

 

孩子被吼叫的时候,因为特别害怕父母生气,所以会尽量把自己隐藏了起来。

 

他忽视自己的感受,长大之后也不会和别人正常接触。

 

 

被吼叫长大的孩子,总是觉得自己是生活的配角。

 

别人的一句无心之谈,或是一个微小的肢体动作,都会引起他的过度警觉,会觉得别人是在暗示什么,让他浮想联翩。

 

“是我哪里做错了?”、“我为什么总是做不好?”等等,孩子会从心底里贬低自己,形成自卑的基础。

 

4、经常变换抚养人

 

现在的社会竞争太激烈了,一方面要忙于工作,一方面又要照顾孩子,实在是忙不过来。

 

很多家庭采取的策略是,1岁之前妈妈全职在家带孩子,1-2岁的时候,把孩子交给奶奶或姥姥带。

 

甚至有的家庭,因各种原因,直接把孩子放在老家,孩子一个月见不到妈妈一次面。

 

孩子见不到妈妈,自然哭的撕心裂肺,老人也只要不停地安慰妈妈:“没事的,孩子哭几天就好了。

 

幼儿教育专家武志红老师曾经说过,孩子若在3岁前,和妈妈分离超过两周,孩子的被抛弃创伤将是不可逆的。

 

孩子越小,心理就越脆弱,受到的伤害就越难以弥补。

 

不管你挣了多少钱,事业发展有多顺利,如果在孩子最该需要陪伴的前三年错过了;

 

等于是拿孩子未来的幸福感换取的,将来孩子出现叛逆的性格,你肯定会后悔。

 

父母需谨记:从小就建立起充分安全感的孩子,才是真正赢在了起跑线上。

 

你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接纳孩子,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来源,也是一切教育的前提。

 

来源:每日蒙台梭利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

评论
(0)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客服热线:
网站备案: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唯一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网站备案:
客服热线: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投票小程序
投票小程序
客服微信号
客服微信号
三优壹品
三优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