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亲子关系的最大法宝:说软话,做硬事
说说改善亲子关系的最大法宝,大概就是:说软话,做硬事。
譬如,前阵子,有位宝妈曾对我说,孩子对素读经典很有些抗拒了。
我对她说,情况不会自动改善;学贵有恒,细水长流,所得自丰。
孩子的心性是天真、多变的。
做家长的,切莫因孩子一时的负面情绪而思虑太重。
当然,我们也更不必强行让孩子今天必须上学或老老实实大声读经典。
问问孩子,是不是累了?还是困了?或者纯粹只是心情不好?或许以上原因均不是,孩子只说不想学了。
家长可以说,没关系,读经典虽然可以让咱们受益无穷,但今天就是不想读,我们先放下。我给老师请个假。你说,我们今天怎么度过......
如此,满足孩子的特殊诉求。
先同理孩子的感受,这是打开孩子心扉的同时让孩子没有学习负担自然也不会厌学的关键。
等到孩子心情好了,家长可以再提议,我们一起来读读经典,涂老师和同学们都该想你了(这点很重要,不妨总是让孩子相信老师和同学爱你,在等你)。
孩子开心地大声读了,家长大赞。
如此循环,孩子无论读什么样的经典,都容易坚持下来;
而且,因为我们是走长期主义路线,耽误一两课或几课,其实并不会影响什么。
事实上,这位宝妈听取我的意见后,下一周,孩子就愉快地来上课了,而且课上状态比以往都好。
假如我们反过来,“说硬话、做软事”;那就意味着,你劈头盖脸地把孩子教训一顿,告诉她这个必须学;等会儿孩子勉强读了一点经典,你又觉得逼孩子不好,对她各种讨好,随她,读多少算多少。
这样,孩子就很难养成好的读书习惯和品质。
又譬如,我很震惊地注意到,现在有些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单做作业,就要弄到晚上十一点甚至更晚才能结束。
这时,其实也是要“做硬事,说软话”。
首先是把素读、阅读摆在第一位,把这些做了,就是在“做硬事”。
把这个落实好了,孩子小升初时的学力只会增强,甚至孩子中学的语文乃至其他文科类的学习,都会很省心。
而至于作业,全科加起来,孩子顶多做一个半小时(其实一小时就够),其余都是无效作业,不该做。
对于该做和不该做的,心意果决,才能“做硬事”。能“做硬事”,每日落实了素读,假期一并落实阅读,这个孩子将来自然就有很强的自我和定力了。
其次,就是“说软话”。
假如学校老师给的作业太多,那老师们多半是不了解到底该布置多少作业的。对这样的老师,多“说软话”即可。
很可能,这些老师也只是生怕学生考差一点儿,自己在同事面前脸上无光,也对不住“家长”,所以才......
让孩子做作业做到太晚,绝非老师的本意,老师们也只是应试焦虑,慌不择路。一个孩子睡太晚,就已经影响了第二天的学习效率。所以,只要家长敢于让孩子停做手头的作业,孩子就得救了。
至于说,害怕孩子受批评。
如前所述,没有“说软话”解决不了的问题。除非老师已严重不合格:可能因孩子未完成作业而气急败坏,数落甚至孤立孩子——这样的情况很少,但我也听闻过,即使在所谓“名校”,也会有。
针对这种情况,要果断投诉。
总之,家长要和孩子一起积极、勇敢面对一切.
有的家长说,不敢得罪老师,也不敢要求老师少布置一点作业。这种对老师过于不合理的“软”,却是对处于弱势的孩子的“硬”,而且这种“硬”会使孩子成为权威的傀儡;反复熬夜做无益的作业,也会使孩子身心两疲,等他们再大点(比如到了中学),由于家长在孩子最需要经典滋养的情况下没向其输送该有的营养,中学学力不见,孩子会对家长产生不屑或不信任——因为你没有给他们在关键的阶段提供过强有力的支撑,今后还想“引领”他们,就不太可能了!家长和孩子将一起面临随波逐流的生活。
反观我带的那些学力一直很强的孩子,家长主要是做到了“说软话,做硬事”。话可随时变软,给孩子和自己赋能;而读书的活绝不马虎,持续地干,调整着干。这就对了!学习期间家长对孩子偶有的情绪包容无痕,积累一直在持续,孩子有了学力和自信,亲子关系自然越来越好。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