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免费注册
大家都在搜:
登录
不要在小事上反复纠正孩子

不要在小事上反复纠正孩子


你有没有发现,有些父母,总喜欢在细枝末节中“死磕”。

仿佛只有狠抓这些小事,才算是“教育到位”

但事实是——

这些反复纠正小事的行为,

却只会耗尽了孩子的耐心,

也耗尽了亲子关系的温度。

真正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

从来不是每一件小事都要“规规矩矩”,

而是在大事上的引导和榜样,允许孩子“慢慢成长”。

 

01.

总爱纠正,

养不出聪明娃

有些父母,总是将自己的控制欲投射在一些极其琐碎的小事上,

这种行为看似是对孩子负责,实则是一种“掩盖焦虑”的本能反应。

比如:

“孩子动作慢,那他以后会不会也没时间观念?”

“写字这么丑的娃,将来一定不够细心。”

长期下来,这些父母便会陷入“放大焦虑—不断修正—孩子反感—继续修正”的恶性循环中。

但你有没有想过——

孩子真的会因为你纠正的那几次,就变得优秀了吗?

有没有可能,他们只是选择了表面顺从,内心叛逆。

很多成年人长大后,明明学业没问题,工作能力也不差,

但就是自卑、胆小、缺乏安全感,说话小心翼翼、做事患得患失,

其根源往往是:小时候被过分“纠正”以至于没有了自我。

最终歪掉的,只会是孩子的信心与人格。

 

02.

纠的是细节,

丢的是主动性

有时候,父母觉得自己只是在善意的“纠错”,

殊不知,对孩子来说,这就是赤裸裸的“打压”与“否定”。

长期被否定的孩子,慢慢地就会越来越被动、越来越依赖、越来越不敢表达真实想法,因为他们在一次次纠正中,学会了“闭嘴”与“被动接受”。

所以,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愿意努力,

而是他的主动性被你一点一点的磨没了。

而聪明的父母,从来不是帮孩子变成完美主义者,而是教会他们:

做得不好没关系,重要的是自己愿意去做,去体验,去调整,去成长。



 

03.

睁只眼闭只眼,

是一种育儿智慧

《奇葩说》上,有人讲过这样的一个观点:

“我不在鸡毛蒜皮的事情上过多教育孩子,不然,我会因为‘教育他’这三个字,把自己也教育成一个烦人精。”

的确,明明我们自己小时候想的是长大后要做一个温柔、乐观的大人,

但为什么我们自己当了父母后,却动不动就开始数落、指责、纠正孩子?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懂育儿”,而是我们太焦虑、太急于求成。

我们想让孩子“好”,于是开始在吃饭、写字、做作业这些琐事上不停纠正,恨不得马上出成效,却忽视了:成长不是追求“完美无瑕”,而是允许“边走边错”。

但其实,做父母真的不必面面俱到、不必事事纠正,

只要在关键时刻能支持孩子、理解孩子、放手孩子,就是好父母。

比如——

当孩子不专心,你可以提醒一下,但别反复碎碎念;

当孩子筷子拿不稳,你可以演示,但别非逼他标准持法;

当孩子衣服穿反时,你可以笑着打趣一下,但别当成大事批评。

最好的教育,不是让孩子像机器一样没有误差,而是让孩子在错误中建立方向感。

 

04.

放过小事,

给孩子留点空间

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

“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是的,做父母需要不断地学习,

而适时放手,不纠结,也是我们课题之一。

因为——

你纠正的,是孩子不完美的细节;

你忽略的,是孩子内心的完整与尊严。

如果你一生都在“挑剔孩子”,那他一生就都在“讨好别人”。

而当你开始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时,他就会有成为“更好自己”的勇气。

请记住:

真正的好父母,不是把孩子雕成“标准件”,

而是用包容、信任和智慧,守着孩子一边出错、一边长大。

愿你我都能在小事上多些“看破不说破”的清醒,

在大事上多些“挺身而出”的底气,

把孩子养成一个有方向、有人格、又有自信的完整的人。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

 

评论
(0)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客服热线:
网站备案: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唯一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网站备案:
客服热线: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投票小程序
投票小程序
客服微信号
客服微信号
三优壹品
三优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