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层次的父母死要“面子”,而高情商父母,只做这3件事,孩子受益终生

如果孩子考试考砸了,你会怎么做?
儿子小学读书还不错,初二开始成绩就开始下滑,这次中考成绩523分并不理想。
为了“激励”儿子,她撕下儿子满墙的奖状,告诉儿子“高中再把这面墙贴满”。
但仔细想想,当着孩子的面,一票否决他所有的努力,甚至过去获得的“荣誉”。
他又该如何知耻后勇,努力把妈妈撕掉的奖状一张张赢回来?
“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样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了如果想要让孩子变得更好,就应该先要让他感觉更糟?”
不止是这位妈妈,其实大部分的父母,分不清“假激励”和“真打击”。
有时候,父母口口声声的“为孩子好”,可能根本帮不了孩子什么,反倒无意间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父母要的面子,只会伤害孩子的里子
“523分考上高中已经不错了,妈妈这么做,无非就是期待过高,面子上过不去。”
也许在父母看来,自己又没打,又没骂,不过就是希望借这样的机会,提醒孩子有什么不足,该怎么进步。
甚至还认为,只有在家多经历一些打击、挫折,孩子到社会才更有抗压力。
坦白说,父母这份初心很好,然而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
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而打击孩子,这根本不是教育,更不可能让孩子自省。
我身边有一个孩子,家里的独子,从小就是全校的前10,亲朋好友口里的“别人家的小孩”。
有一次期末考试生病发挥不稳定,考砸了,跌出了前50名。
别人知道后总会好奇地问“怎么了”,妈妈一边装作没事人一样应付,一边又忍不住数落他:
“你看看,考出这样的成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妈妈走在路上都觉得没脸见人了。你下次必须考好,不然你也别出门了。”
明明学习状态还跟以前一样,可一到大考成绩就不行,回不到原来的排名,差点考不上高中。
其实他第一次考试失利,是因为病了两周,错过了关键的考前串讲。考完试心里觉得没底压力很大,加上身体虚弱状态很不好。
可妈妈非但没安慰他,还不断打击批评他,这让他愈发觉得自己糟糕透顶,没脸见人,更难调整好心态了。
“让孩子失去自尊的方式有千百种,可要替孩子重建自尊,是一个缓慢困难的过程。”
孩子出问题,如果父母好面子,只在意表面,任意批评和苛待,完全不顾及他的感受和自尊。
恐怕孩子再想努力,再想化悲愤为力量,心里面总会有一个指责、怪罪的声音压住他,让他完全没办法真正心无旁骛地学习和成长。
当初高考失利,是母亲鼓励他不放弃坚持考;后来工作遭遇挑战,母亲也毫不犹豫放下一切选择和他站在一起。
正是母亲的见识、无私、严厉管教、鼓励和爱,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好父母,懂得护住孩子的尊严,奋力托举孩子的人生,帮孩子遇到困难不害怕,面对风雨依旧保持信念感。
该如何给孩子更丰盈的生命,挖掘自己的潜能?在这里我想分享三个做法,父母们不妨试试。
做法一:
14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身份认同最动荡的阶段,极有可能一点点挫折、打击就能打趴他。
对他来说,“我的心情好不好”,远比“考得行不行”更重要。
如果父母还习惯拿成绩说事,让他感觉到自己没用、无能,那埋下的隐患超乎大家想象。
相反,如果能陪孩子一起面对,和他同一战线,理解他的心情和处境。
陕西一个八年级男孩,放学一进家门就靠在妈妈肩上痛哭不已,嘴里嘟囔着自己没考好。
政治满分80,他考57,这让他无比自责,怀疑自己是不是很笨。
妈妈听完特别心疼,陪他静静地哭,不断安慰着“挺好了,你已经努力过了,就不要气馁”。
但妈妈的怀抱给他信任、支持和温暖;妈妈的冷静、安慰更给了他愿意毫不保留暴露自己脆弱的勇气。
心理学家戴维·埃尔金德说:“孩子们最需要知道的是,他们对父母很重要,无论发生什么,永远都被爱包围。”
特别是他无助、沮丧、自我怀疑时,父母越要看到他、关怀他。
让孩子知道,无论是他经历什么,是否满足父母的期待,父母永远都会无条件爱他,不拒绝、否定他。
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他此时此刻的感受,同理并加以引导,孩子才可能重振旗鼓,有勇气继续奋进。
做法二:
现实中不少父母会觉得,孩子学习好不好,是老师的事,跟自己关系不大。
老师不过是传道授业解惑者,父母才是孩子一生的影响者。
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关系到孩子的品行、习惯和能力。
今年高考,来自四川宜宾市贫困家庭的女孩李兰发文感谢爸爸。
曾经的她,成绩倒数第一,如今却是“双一流”中山大学的准大学生。
为了给她更好的学习环境,爸爸每天5点多起身到很远的工地干活赚钱,一直忙到深夜。
别人欺负她,爸爸一定替她出头,力挺她,说“虽然她不听话,但成绩很好”。
事实上,她学习一向很差,但爸爸从不打击她,而是以她为骄傲,总会告诉她好好学习。
除此之外,爸爸还用自己上进、坚韧、不屈的行动激励她:
在爸爸的影响下,她发愤图强,每天晚上都学习到很晚。
放假一有时间,就去给别人当家教,分担家里经济压力的同时,她也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
终于从倒数第一逆袭上了中大,人生来了个180度大转变。
优秀的父母,一定是孩子人生的领路人,精神和心灵上的导师。
他绝不会推卸自己的教育责任,也不会放任孩子在挫败中继续迷茫、不知所措。
只要有机会,他会身体力行告诉孩子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建议,引导孩子眺望前方,鼓励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如主持人李小萌所说,要做孩子的副驾驶,帮孩子看看路,指挥一下,在旁边做个教练。
不当孩子的主导者,也不会对孩子不管不问,而是未雨绸缪,好让孩子在离开自己时,有足够的底气闯荡未来。
前几年广东有个女孩,成绩一般,初中毕业后想读喜欢的数字传媒专业。
双方相持不下,最终以父母切断女孩经济来源,女孩离家出走收尾。
其实孩子再差,也有自己想要尝试的事情,想追逐的梦想。
然而大部分父母,始终觉得自己吃的盐比孩子吃过的米还多,孩子什么都不懂,听自己的准没错。
结果不理会孩子的想法,强行否决,到头来,只会导致两败俱伤,和孩子的矛盾冲突愈演愈烈。
热播剧《我的青春谁做主》里有句台词,讲述了无数孩子的心声:
“成长的经验是要靠我们自己获得的,不是家长的强行灌输。
如果我不栽跟头等于没有经验。早晚有一天还是会跌倒的,父母的经验是很宝贵,但是仅供参考 。”
但那份不尊重、不允许孩子试错的“强势”,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加任性、叛逆,故意和父母反着来。
孩子是还小,还未经世事,但他有自我意志,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想要什么。
只有尊重他,给他自主选择的机会,他才会学会成长,懂得对自己负责,独当一面。
去年,汽修专业的技校女孩古慧晶获省级汽修大赛一等奖,因此在网络上迅速走红。
当全部人都在敬佩她甜美的外表、目标明确的职业选择,我却不得不赞叹她父母的“厉害”:
女儿初三决定读技校,还要报读一个更适合男生的专业,他们虽有过不理解,但还是选择尊重。
就算身边偶尔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但与女儿的兴趣爱好相比,他们明显更重视后者。
给他足够的尊重,才是给他自由,让他好好思考自己的人生,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优秀人的潜质,是父母日常不同的教育,赋予了孩子不一样的人生。”
在孩子每一个挑战、问题面前,父母的做法往往决定了他的人生。
衷心期待天下所有父母们,能在孩子需要爱和安全感时,用心感受和陪伴;
更要在他有目标、有方向时,及时撒手,让他自己走一走。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