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我以后要照顾丈母娘、老婆、还要照顾你,我太难了。”复旦教授儿子一句话,揭开教育的真相

家务是锻炼孩子特别好的方式。别看它琐碎,却能实实在在地锻炼孩子各个方面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它能帮助孩子未来更好更独立地生活。
前几天,我看到过一段复旦大学教授沈奕斐的演讲,她提到自己的一段经历。
“妈,我以后又要照顾丈母娘、又要照顾老婆、还要照顾你,我太难了。”
听完以后她觉得,哇,我们家儿子好暖,就想发个朋友圈。
明明是她把东西掉在地上,儿子却默认应该过来主动收拾,全家人也没觉得有任何不妥,这个事儿挺有意思。
后来她回想,发现自己做妈妈和做老婆都是很开心的状态。
回家之后,没有人期待她做什么事情,因为她把责任都做好了分工:
先生那边主要负责对儿子的陪伴、而学习是儿子自己的事情。
她则在承担有限的家务之外,还能抽出时间追剧,让自己放松放松。
沈奕斐教授最后总结,一个妈妈最要做的,不是让自己变得很厉害,什么事情都亲自做,而是善用各种资源,让每个不同的资源板块,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段话也让我想起身边不少孩子,他们也许是平时被照顾得太周到,一旦让他干点什么家务,孩子就会抱怨:
扫一次地、刷一次碗,都明码标价,父母不给钱,孩子就不干活。
在这些孩子眼里,不是我应该主动做什么家务,而是“我帮你干活”。
这个工作原本就是你应该干的,我是在慷慨的提供“帮助”,而你应该对此表示出感激。
一旦孩子有了这种“我是在帮你”的心态,他就已经在逃避做一个家庭成员的责任。
家务,从来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
沈教授这段演讲,也让我想起我一个前同事发的朋友圈。
这位前同事是比较爱干净的人,家里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条。但是也出现了弊端,那就是经常听到老公和孩子跑过来跟她“报告”:
她在朋友圈吐槽,老公已经40岁的人了,发现了地板脏应该主动去擦干净,而不是告诉媳妇哪儿脏了!
还有儿子,已经上初中的人了,将近180的大个子,也是“眼睛里没活”,事事都指望妈妈。
其实普通家庭过日子,“家务谁负责”看起来好像不应该计较太多。
但是能够发现,点点滴滴的家务里,藏着的是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意识,也无形中塑造着孩子的三观。
如果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全家人共同分担家务的氛围里,他自己就会知道自己也是家庭的一员,要主动承担。
甚至爸爸和其他长辈亲人一致都觉得家务就是妈妈的事儿,那孩子就会跟着觉得不做家务理所当然。
过的是2种人生
网络上,曾经流传过一段“最牛教育局长”魏书生的演讲视频,至今让人印象深刻。
全市的孩子回家都要做家务劳动,有时间多做,没时间少做,但不能停下来。一分钟要做,做半个小时那就更好。”
因为,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头等大事,就是承担家庭责任、爱父母,不是挂在嘴边,而是用行动去心疼父母。
做家务,就是一个孩子开始承担家庭责任、懂得感恩父母的第一步。
长大后,他和儿子出门,一个包,儿子抢着背,两个包,儿子一手一个,三个包了,还是儿子又背又拿。
也是这样的教育,让儿子一路越来越独立,文理分科、上大学、选专业,事事都独当一面。
实际上也早有研究证明,家务能给孩子带来非常多的好处:
中国教育研究院曾对全国2万小学生进行的调查表明:做家务的孩子,比不做家务的孩子,成绩高了27倍。
这大部分要归功于:家务作为一项实质性劳动,不但是孩子学习整理、照顾自己的生存技能,还是最接地气的实践锻炼。
无论家务劳动强度大小,孩子都首先需要了解劳动的规范、规则;
继而要把任务细化、罗列、归纳,在头脑中规划好统筹方法,再按部就班去做。
这一系列过程,是孩子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应用。咱们常说“心灵手巧”,其实孩子的手巧了,心也会更灵。
哈佛大学有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表明:爱做家务与不做家务的孩子相比,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收入前者比后者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
这一点也不难理解,我们选择朋友或者配偶,肯定喜欢干脆利索、会照顾人的。
那些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到了社会上必然会难以适应,感受到更多的挫折。
家庭是职场的雏形,让孩子全心参与到家务中,他能更快明白:我的个人努力可以促进集体变得更好。
这样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让孩子更具团队协作能力,也更靠谱。
理应承担不同的家务
就在前几个月,教育部颁发了一项特别的新规。
从今年9月份开学后,劳动课就正式变成了全国中小学生独立课程,每个孩子都得学会煮饭炖汤、修理家电、种菜养禽……
不过家务真不是孩子上小学之后才开始的,而是应该在更小的时候就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分配合适的任务。
咱们之前曾经给大家分享过一份家务清单,孩子从2岁开始,就已经能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了。
自理:学习自己吃饭;玩具分类并收好;学习自己穿衣、穿不系绳的鞋子。
自理:独立穿脱衣服;独立洗手刷牙;独立准备外出用品。
家庭家务:帮助家长做简单清洁;外出拎东西;独自归纳房间物品,学习清扫等技能。
自理:自己洗澡;独立整理房间;独自整理书包并准备上学物品,基本实现自理。
家庭家务:学会扫地;操作简单家用电器;学习叠衣服并归类放好。
家庭家务:家里的大部分家务都可以独自或者协助完成。
12岁以后的孩子,基本可以应对所有家务。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时间情况来进行分工调整。
至于说孩子做家务要不要给钱,我觉得可以分具体情况。
属于家庭成员间正常的日常劳动,比如洗碗、拖地、收拾沙发,不应该给钱。
因为这也是孩子的家,每个人都应该为这个家做一份贡献。
属于非日常劳动,如果孩子不做,可能要请人来做的事情,可以给一定的报酬。
比如孩子给父母洗车、维修了小家电、给亲戚家看管了小孩(属于临时保姆性质),如果孩子提出要求,可以给孩子一定报酬。
“假如一个人懂得怎样劳动和怎样去爱,那么他将拥有美好的人生。”
没有人不希望孩子一生无忧,但为人父母可以做大树的日子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久,现在的不舍和保护,可能是以后的遗憾和辛苦。
家务虽不起眼,但日复一日做下来,对孩子的锻炼和塑造作用不可小觑。
点个“在看”,希望以后再不会听到“我帮妈妈做家务”这样的说法,每个孩子都能认真地爱上劳动,并在劳动中受益。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